金九银十,实各行各业繁忙的季节,公司招聘也是忙碌月。
原本找工作的心也没有那么迫切,因为手上尚有不少余地,加上宝宝才5个月,正处在认人,探索世界的阶段,很想多陪陪他。
可是刚进入九月就很幸运,收到两份还不错公司的面试。一个符合我原来积累的技能,一个融合了我想做的运营管理和已有技能培训设计,以及向往的行业互联网新零售(除了互联网加班氛围让人抓狂)。
我的准备:我是谁?我的认知?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围绕此三问展开
谈谈我两次面试经历,都刚经过一面等待二面的过程。在面试前我们都会围绕三方面去做准备。
1是企业所在行业发展情况,发展趋势;企业自身变革发展动态,新战略,如何在新战略下催生组织架构调整,催生人才引进;在这个背景下对岗位的认知,岗位任职要求和能力解读。这是围绕所招聘企业侧的认知。
2是自身的展示,工作经验,项目经验,离职原因,匹配岗位自己的优劣势,薪资要求,我的学习力等
3是预计在岗如何开展工作?多长时间能出成绩?觉得要达到预计成绩自己差距有哪些?
说实话,第1,3点是我准备最多的,因为我应聘的岗位都是属于跨行业的,对行业认知这块相对是我的知识和经验短板。
经历过才幡然醒悟,用人单位对于已有很多年经验的职场人要用的是你已有的能力多过于相信你的学习力
但是经历了两场面试,我发现面试公司,一个是HR为主,1个是HR加业务部门。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我过去的经验,细到做个项目基本流程,具体结论,评价标准;开发的课程具体名称,涵盖的内容模块。
第一次我会感慨怎么这么不专业呀,我以前也面试过多多少少不少于50人,我会问他们兴趣-考察创新力和学习力;问他们学习情况-考察专业和专心;但问的最多的是他们对新知识,新发展趋势有没有认知,有没有学习兴趣,譬如对某个企业某个产品感兴趣你会从哪几方面搜集资料,搜集什么资料去认知(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咨询行业快速了解一个行业,全面掌握发展前沿是最为重要的)。
但是回到家我细想了下,不一样的,我面试的多的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是一张白纸,需要考量他们未来潜能,学习力,创新力,思维力以及主动拥抱变革的能力。而我作为一个工作十年的职场老人,作为企业来说,招聘我风险不低,因为薪资相对也不低,他们第一部审核的肯定是我已有的能力,经验是否可靠,他们不会向招聘新人一样,评估和衡量的是他们的潜能,他们需要的是成熟职场人的已有能力,马上就能入岗发挥的作用。所以,想想也释怀了。
无论什么年纪,想要在职场获得价值就必须努力拼搏,没什么选择,只有奋斗
经历两次面试其实也蛮感慨的,几次回到家都想要退缩。因为还有离职前的公司不低于我应聘的薪资等我回去,然后还条件优厚,准许我在家办公,照顾孩子。同时自己手上还有松散的兼职3家原来同事现在创业的公司松散运营,每家有那么点股份。
但是反过来想在原有单位,学习完全只能靠自己外拓学习,公司平台已经定型了,向上发展潜能找不了。从我36岁还需在职场买卖,被比自己年轻的弟弟妹妹们面试,就是自己原有平台落后时代或者说没进入时代快车道行业,进入的是慢车道行业且呆的时间太长,虽然自己也很拼,获得认可,但这种认可辐射力,影响力太小了,所以才带来找工作面试被人反复衡量的尴尬。
如果再回头那可就是一辈子,那一方天地就真的会困住自己一辈子,将来自己肯定会后悔的。
所以,想要把自己职场路拉长,就不要想着退缩了,就要一心勇往直前,往快车道行业内企业冲过去。刚开始,肯定要适应,要发起新的一轮冲刺学习和适应。连带宝宝也需要适应开始忙碌的妈妈,但是我相信他更需要一个活力满满,自信的妈妈。
所以,不要想着退缩了,加油吧。
附1:应聘两个行业认知
一个是珠宝行业
一个是低频高价产品,也是受互联网冲击相对较小的产品,推广还更多依靠品牌+广告,而不是所谓的社交、内容、场景推广——没错,它就是珠宝行业。
基本现状:珠宝行业前几年经历了大变革大洗牌,市场品牌类别暂时基本稳定。17年随着消费升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消费力提升,未来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大。就目前行业企业类型来说有生产加工类,设计销售品牌一体化类别,还有聚焦品牌,渠道市场推广,通灵珠宝基本术之属于于第三类,另外从品牌看,有海外高端品牌,港牌和国内品牌和线上新品牌。总体市场需求看是年轻化,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分群分类,对产品设计要求是简约化,小清新,轻奢及主题概念如自然,人文,国风等主题;从市场布局看,竞争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三四线城市需求力提升;从渠道布局看,随着钻石小鸟线上初步获得成功,各家开始探索线上渠道,探索新零售模式。但是我觉得对于这类奢侈品,一二线城市线上布局可以加大,三四线城市购买者还是看中到店的体验感和质量保障,所以可以延缓。
变革挑战:近十几年任何行业都在迎来它的大变革,一方面表现在品牌的更迭上,随着消费新一代兴起,全球产品流通的再同一个海平面,各品牌都在一个海平面上飘着供用户选择,一些消费品的老品牌一统江湖现象被打破了,如宝洁公司系列洗护产品。二是产品为王,迷信品牌+广告的时代过去了,产品➕场景成为打造爆品的有效手段,如一些饮品,用户更看重产品和体验。三是渠道变革,渠道为王是企业发展另一条腿,有的产品他不需要传统渠道,并快速崛起了。这个是由于互联网兴起,新零售概念落地,如何有效布局线上线下渠道是各产品发展另一条腿。
以上这些是时代的变化,对应到珠宝行业,我认为它是所有商品中受冲击最小的行业,主要是源自它的目标客户是比较稳定的,消费有一定门槛,远不到推新品爆品收割人口红利这种打法;同时它属于价高奢侈品,不是易耗品,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就消费一次两次,因此用户对品牌信赖度很重要。
一个是零售行业
基本现状:零售是人货交易场。这个场从最初定时定点交易的集市,到定点不用定时交易的超市卖场,再到时间和地点都不用定的线上渠道,分为交易电商(淘宝、天猫、京东等)、社交电商(微店、代购、微商等),以及内容电商(微信公众号、IP植入、直播电商等)销售商品。
新零售目标是聚焦人货场三者效率提升,运用科技手段、科学方法或新的商业逻辑实现提升。其中包括用数据赋能提高场的效率(线上线下对比~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如用户渠道与产品科学匹配等;用坪效革命提高人的效率,如新的体验店打造与建设等(进店量,转化率,单客价,复购率),用短路经济提高货的效率(定备率~减少人与货找到彼此的成本,近场化),如无人货柜,每日优鲜等商业模式。
变革趋势:线下门店关闭潮,线上电商销售增长放缓,但是全民消费总额确在增加,哪里出了问题?
1是用户线上线下想要的体验感觉不达标2是广大农村市场线上购物环境不好3是零售模式和零售商增多,在线上线下抢流量。于是就有了以下几类新零售模式:1是更加近场化的每日优鲜到家和无人货架进社区服务2是便宜且有社交融合的拼多多;3电商和传统零售商都全线布局新零售。新零售不是简单的双线零售,它里面涉及到用户分析,产品布局,涉及到大数据支撑,供应链优化和仓储物流配套变革。
新零售本质是效率➕体验,构建更好体验更高效率的购买模式。
* 用数据赋能,提升场的效率;要全渠道整合,研究用户和产品,提高各场产品配备与目标用户的需求匹配度
* 用坪效革命,提升人的效率;要加强体验研究
* 用短路经济,提升货的效率。要加强零售连接的研究,思考如何有效缩短商品到用户的路线,创新新的零售模式。
附2:两个岗位概念的认知
新零售:不仅仅是简单双线融合,背后是供应链管理、物流设备智能化、网络精准营销、社交引导等一系列互联网化手段在支撑;例如我线上线下活动是否一致,线上线下产品是否要差异?应该有哪些差异?线上购买如何保障与线下一样快速到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供应链完善等。
运营:运营与战略相互匹配的。战略指明方向,运营确立实现路径,包括一系列策略、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和科学方法相结合正确且高效实现战略目标。如何实现高效运营:1是要科学的解构战略,对标研究,导入有效的产品、市场等策略方法;如举例苏宁拼购对标拼多多,思考我们优劣势,立足优势确立我们的打法;2建立科学的组织,保证策略执行流程高效,如由原来的科层组织向高效事业部建立转变;4培养高效运营团队。
附3:我的职场故事三则
NO1:第一次独立承接满意度项目且开辟公司此产品线,最高做到200多万/年
2008年大地震日子里,无锡。两天一夜没合眼,白天到营业厅辅导,晚上做数据分析,独立承接和顺利完成公司一个20万用户满意度调研项目,提拔为部门经理,要点,发生在汶川地震时期,记忆点:困了恍惚间摔了个屁股蹲,回到家洗澡才发现,青了两周
NO2:独自一个人去安徽宣城做满意度项目
大热天一个人在外呆了2个月,下县城6个,记忆中其中一个县城,县经理是个女士,我们在市公司时候就认识,来的第一天,他请了公司另外一个人我们一起吃饭,她非要喝点啤酒,我其实从来不喝酒,但是那会儿自己很青涩,想要项目进展顺利,别人认可你,喝酒是快速融入方法之一。我就喝,后来回想,自己喝了两瓶啤酒,然后怎么回宾馆的都不知道,只发现早上醒来,没洗澡没换衣服,躺床上,现在想想,有点担忧呢。不过也就是这项目经验,后来我开始独自负责公司调研事业部。
NO3:2016年,提出“力出一孔”的公司策略
有一个组织用思维敏捷,意志坚定,理性决断,付出110%的努力的故事来鼓舞士气。他们赞扬通宵熬夜的故事,凌晨两点爆满的停车场,储存在冰箱的三倍咖啡因苏打,红眼航班的故事。任何一个谦逊,家庭为重的人都不可能在这个文化中取得成功。
但是看似激情满满,每个人拼尽权力的这个组织文化陷入了困境。群体间嘲讽,怨恨,轻视,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像玩游戏一样一票否决他人的主意。由于没有时间给自己身体充电,大家身体能量耗尽了,创新激情失去了。
针对这个情况,在一次公司年会上提出“力出一孔”的公司策略,进而讨论出“两专一标”的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