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来到“简书”的第五天,也是坚持日更的第五天,虽然对平台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自己写的文章也不算好,但是我还是我想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对“简书”有 他乡遇故知 之感。
早就对这个app有所耳闻,其实在这之前我就有注册过账号。可惜只在首页看了一些内容,后来囫囵卸载了app,竟没有发布过一篇自己的文章,甚至连一段话都没有分享过!
我想,并不是因为推送的内容不够吸引人,而是我们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受到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肯定或多或少都有过“探索”的心理,下载一个新的app发现并没有听说的那样好,或者自己没在第一时间get到核心点,不到十分钟又匆匆卸载。
前几天重新下载“简书”后,我也是惊奇地发现这个平台我之前有注册过,而这一次倒是仔细地去了解,并且有了坚持日更的想法。
简书,何以吸引我长驻?
原因无外乎下列几点:
①简洁方便。正如宣传语所说,“简单书写”,在这里编辑文章,页面是很清新的,同时主要功能比较齐全,可以自由调整字体字号,添加图片,实时统计字数等等。
②内容全面。有个人文章分享,也有专题汇总,作品类型有随笔,也有大量干货,可以说是集思广益的一款app。它不同于“抖音”、“快手”这些小视频,短暂性的快乐是只会让人越来越沉沦的精神鸦片,“简书”就像智慧的集锦。(当然,我并不是否定小视频这类app的学习功能,当然也有满满的干货,我仅仅是从广泛的角度去对比。)
③能够真正地达到交流。开发者给“简书”的定位是:“个性化的优质创作社区”。这个描述名副其实。就我这几天的收获而言,已经下载了一些实用的app,学到了做图的知识,感受到了他人更成熟的经历……
“标题党”破坏了文字的纯净风气
然而,一些内容还是让我失望了。
首页推送里,也涌现了很多“标题党”。他们披着“干货”的外衣,或者打着“情感”的牌子,数量化的标题既脱离现实又显得那般具有诱惑力!
显然,肯定会有人这么辩解:写文章嘛,肯定不可能仅仅是作者的无病呻吟、七情六欲,必须要引发读者的共鸣呀!
我也明白,一份作品的价值只有经历了“作者的创作”——“读者的接受与消费”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换而言之,作品不光要写,还有被读,这个创作过程才算是完成了。
因此,标题具有吸引力,正说明了作者有去归纳文章内容、精准把握作品核心,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概括能力!
然而,为了获取点击量,我们就非得要取一个爆炸性的标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
试想一下,当摆在你眼前的十篇文章全部都是“摆脱这十个坏习惯,年薪百万不是梦”、“我如何靠文字月入十万”这一类的标题,你会不会疲惫?尤其是阅览全文,发现内容极其平常甚至是无聊、老生常谈以后,你会不会觉得这类文章是个“坑”,不仅仅让人心气浮躁,还占用了本该花在阅读高质量好文章的时间!
一分为二,创作就该“由心出发”
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确实应该借鉴“精准概括”的经验,标题不能模糊累赘,好的标题要能体现全文核心观点,或是集中表达感情。
其次,那些量化类的文章。虽然数据过于夸张,脱离现实,但是涉及到的部分内容尚有可取之处。比如上文提到的一个标题:“改掉这十个坏习惯,就能……”,成功没有那么简单,但是文中列举的“坏习惯”倒是可以看看,反观自身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究竟是不是有坏处呢?
但是,我仍然希望,在不影响表达的创作前提下,作者能够脚踏实地。
情感类的文章要“以我手,写我心”。有乐极生悲,就有否极泰来,因此不要一下子升到云彩的顶端,又一下子把读者的心推向深渊;
干货型的分享要“实事求是”。分享一样东西能够让自己总结它的优点与不足,也让对方受益,实现共赢。因此不要一味地为了硬广和软广,而把读者当作傻瓜。
愿“简书”成为更优质的平台,
愿我们都能在此寻到一处心灵的栖息地。
文字,是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