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拆弹专家
没看过第一部,所以本来也不想看第二部的,我预测情节会紧张,而我不喜欢在电影院看战争片,灾难片,恐怖片,以及一系列让人紧张的片子。
但是因为播放时间的原因,正巧空闲里就它最适合,于是看了它。
很久不看港片的人都会怀念,怀念什么呢,可能就是香港的味道吧。作为八零后,也是看着港片长大的,好多片子,不管喜欢不喜欢,反正看的时候很震撼。
这个也一样,非常震撼。
一开始就是一系列爆炸场景预演,看得人惊心动魄,突然陷入其中,假如自己正身处爆炸物品附近,那是怎样一种惨烈的死法,会不会有痛觉,还是直接灰飞烟灭。
刘德华不愧为不老男神,都近六十的人了,依然可以跟小姑娘谈恋爱,而毫无违和感。
我们见惯了好人是专家,假如坏人也是专家的话,就真的太恐怖了。作为拆弹专家的刘德华,因为心理的扭曲,变成一个恐怖袭击分子,一系列的爆炸惨案,看得人真是恐惧极了,总是不小心就代入到,假如去香港旅行,会不会也遇到爆炸袭击。
看电影,我们只是看到主角在打斗,事实上,每一次惨烈的争斗场面中,有那么多普通人,他们或者在办公,或者在回家的路上,一不小心就成了枪靶子,一不小心就因为一场恐怖袭击,身首异处。那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或者她,也有人在等待,也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生活。
这个世界太大了,人太多了,我们做不了世界的主角,只能做自己的主角就够了。
为了刘德华,也还是值得去电影院看一看的。但从听故事的角度来讲,故事不赖。
二,沐浴之王
乔杉自带喜感。
这是每次看到的感觉,这人长的就很搞笑,一出场,什么都不用说,就让人有笑的冲动。
彭昱畅演技不错。
看他的《一点就到家》,就觉得这小伙子不错,傻乎乎的还有点可爱。《沐浴之王》更是,演一个因为撞击暂时性失忆的少年,还挺好玩的。
故事也很完整,也很温情。
大部分时候,我们是无法去体会有钱人的烦恼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钱财乃身外之物,不管多与少,人类共通的是精神的需求,都需要信任,被认可,都需要体现价值感。
三,晴雅集
晴雅集,哈哈哈,看片名真不知道是啥,看了才知道,是俩神仙帅哥的名字合在一起,晴明和博雅,俩帅到不能行的帅哥,赵又廷和李现,总有种好像要搞基的感觉。
画面很唯美,全都是慢动作,举手投足尽显优雅。
看过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是帅哥打架,尤其是俩帅哥赤膊打架的那一段,真好看。这片针对的人群应该不是八零后的宝妈们,显然我们过了追星的年龄,但是这么好看的小鲜肉,依然有种垂涎的感觉。我相信那些零零后或者九五后的小少女看完此片,肯定花心荡漾,想想就美。
除了唯美的画面,故事的核心,还是因为人的爱恨情仇。里面的长平公主竟然有不死不老之身,乍一看好羡慕,其实细细想,还挺悲凉。不管跟谁在一起,对方都会老去,会死去,而自己只能接受生离死别。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机器人管家》,也让我觉得当一个可以生老病死的人还挺幸福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经历多点的事情,找寻多一点的感觉,老去死去,即使有遗憾,遗憾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呢?
四,送你一朵小红花
奖励你积极主动一次。
易烊千玺,又是鲜肉剧,据说火的不要不要的,可惜作为老大妈,不了解,不知道,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但是看完这部剧,感觉这小伙子,不错。
故事温馨又沉重,有点像《我不是药神》,因为剧中还是很多患者,一些重大疾病的患者,或者脑瘤,或者癌症。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常人很难真正的去体会。
就像里面岳云鹏的妻子,可能一直看着积极乐观,却最终选择自杀是一样的,表面的正常不代表真正的正常,也许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绝望是因为看到不到未来,悲观是因为痛苦的感觉。
正常人矫情爱或者不爱,他们可能连爱的开始都不敢,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戛然而止。
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这重要的感觉,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最爱自己人,离开了自己会无法继续生活,而这部剧就很轻松的告诉观众,失去爱的人会痛,可生活还要继续,每个人都要努力的去过完自己的一生。
再伤再痛,都会随着时间消逝。在一个正常的人的轨道上,会做一切看似正常的事情,会工作到退休,会养老,生病,以及迎接死亡。
如果还有梦想,就尽快去实现。人生总有遗憾,让遗憾少一点,也算活得更值一点。
庆幸自己去过最美的青海,看过茶卡盐湖,那也许是很多人一生的梦想,也曾经是我的,如今已经实现。
五,温暖的抱抱
宋温暖与鲍抱。
都说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痛,要用一生去治愈。而原生家庭的温暖,可以治愈一生的不幸。是不是这么夸张,可能没有经历过不一样童年的人是无法真正去体会的。
鲍抱,一出场就很搞笑,就是强迫症晚期患者,生活一丝不乱,时间分秒不差,他自己也很痛苦,当然让身边的人也不舒服。
我们每天都或多或少会拥抱,拥抱孩子,父母,或者朋友,为什么会有拥抱这个动作,因为它可以带给人们温暖。看到鲍抱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人拥抱过他,就觉得他好可怜。
内心极度缺乏爱与安全感,怎么能感受到正常人的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干净,以前的时候,特别喜欢穿一身白衣服的少年,感觉又酷又飒。记得自己初中高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穿白色的裤子。可是越长大越喜欢买深色的衣服,因为省心又安全。
我们喜欢整洁,却受不了洁癖。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
不过,爱是化解一切的力量。爱可以改变一切,我相信爱的力量。就是拆弹专家,也是因为爱,化解了曾经的偏执与仇恨。
爱是什么?
爱就是温暖的抱抱。
六,心灵奇旅
看过这几部新片,我认为最棒的竟然是这部动画片,心灵奇旅。
就像《寻梦环游记》一样,让人产生无限的思考。
到底什么才算成功的一生,像某个成功的医生,音乐家,或者科学家一样,才叫精彩的一生吗?
事实上不是,大部分人是过庸庸碌碌的一生,在别人眼中甚至觉得毫无意义的一生。可是对每一个普通的人来说,这又是很特殊的一生,独一无二的一生。
电影里总是有那么奇妙又乐意接受的想法,比如每个孩子,都是经过了筛选和培训的种子,他们各自不同,然后降临人间。
那些经过热情小屋熏陶的灵魂,就会积极又活泼,那些经过了冷静小屋熏陶的精灵,就会冷静又理性。
那些音乐家,科学家,都是在投胎之前就有预兆的,可能被音乐家科学家点播过,怀揣着梦想到人间来体验人生。
但更多人,是普通人。
普通人也有梦想,也想参加受人追捧的演奏会,也想让自己感觉不一样。事实上呢,真正经历的才知道,再显赫也不过如此,也是一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真正美妙的一生,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品尝一顿美食,接受礼物的惊喜,体会云淡风轻,感知五味杂陈。
不虚度,就不浪费。
剧中那些被工作或者执念禁锢的人,迷失了自我,被囚禁成一个巨型的怪物,只有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才能重新感知活着的美妙。
不得不说,活着真好,感谢自己最初的灵魂,勇敢的降临人间,选择一具身躯,来体验世间的美好。
七,半生缘
我想当个编剧。这种想法是我看完《半生缘》这部电影之后,特别强烈的愿望。这个愿望此生不知道还能不能实现,那又怎样,梦想总是会不断的往外蹦,蹦出来的瞬间是挺美好的,不是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想法呢?因为看了张爱玲的《半生缘》,久久不能出戏,一直困扰在书中的剧情中,难以自拔。于是去网上搜相关的电影,就看了黎明版的。
吴倩莲,黎明还有黄磊,都演的不错,可是真的想表达书中想表达的内容,那就差太远了,关键是很多的东西都是内心戏,如果没有旁白,也确实不好表达。
张爱玲的小说不能多看,偶尔看一下是可以的,不然会伤神。
不能出戏怎么办,就看了拆弹专家,一下子就回到现实生活了。
于是去冷静的看《半生缘》,如果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故事远没有书中写的那么惨。
就像《送你一朵小红花》里的故事一样,谁的生命里都不是缺谁不可的,只不过张在刻意的表达爱情的魔性。爱情到底有多大魔性,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事实上,世钧与翠芝的婚姻,从爱情的角度讲,可能并不幸福,男的不是娶了自己所爱的,女的不是嫁了自己心仪的,可是从婚姻和生活的角度讲,这无疑是最合适的一对,门当户对,性格也并不激烈冲突,婚后育有一儿一女,生活也算平稳妥当。
现实就是,当世钧和曼帧走散了,就真的散了,不然,为何十几年没有联系,事实上,如果真的想联系,并不是毫无线索的。
但凡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知道,爱是一段时间的感觉,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一个人,为生计所累,爱情就会遁形。张爱玲的小说多写爱情,是因为她以及故事的主人公,都还是很小资的,至少是生活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中上层的,不在最底层。
不写了,张爱玲该骂我了,不懂爱。
不过,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佩服张爱玲,她把故事写的荡气回肠,不服不行。
最后总结:
如果人类没有感情,该多么没有意思。爱恨情仇,是贯穿整个人类发展史的感情线。
爱有多大能量,恨有多大威力,看过一部部电影,就知道了,他们都可以改变很多的事情,甚至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