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书出版于2017年1月,是吴晓波新出炉的又一力作!吴晓波对于商业的解读,最初可以从《激荡三十年》窥出一二,成熟而老道。这本腾讯传,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成为世界级巨头,腾讯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各大领域,发展起来的“企鹅帝国”让人心存畏惧,甚至在风投界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做的这个行业,腾讯也开始做,那你怎么办?而腾讯的成长史也正伴随着我们80后这一代人的成长,所以读此书时,会有深深的代入感,放佛又回到了曾经的那段时光。可以说:读懂腾讯,也就读懂了中国互联网!
推荐值:四星,推荐!
适合人群:互联网从业者或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人,以及喜爱读商业类文章的读者。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1998-2004 创业,2005-2009 出击,以及2010-2016 巨头。
PART1 创业
今日威风凛凛的企鹅帝国,在当初不过是几个学编程的大学生,借助运营商的项目,积累了公司的第一桶金。QICQ的即时通信软件是腾讯的第一个产品,但并非创新产品,而是从以色列“引入”进来的。之后借助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项目,获得了第一桶金,整个项目占当时公司的收入比重更是超过了50%!在逐渐成熟之后,腾讯开始摸索盈利模式,从尝试QQ收费开始,一直到QQ秀的成功,实现了Q币这一虚拟货币的诞生,也为其赢得了成功的盈利模式!在低调中,它成功在香港上市,实现了“成人礼”。
PART2 出击
很多时候成功是被逼出来的,腾讯也不例外!公司的战略调整来源于自己收入的大头——运营商的“驱逐”,以及做“虚拟电信运营商”的幻灭。不破不立,腾讯开始布局手机端,并将新战略定义为“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这也正好占领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先机!
这段时间内,腾讯因为开始向各领域布局,也同时面临着与多家互联网公司的“正面交战”。比如拍拍网与淘宝、QQ与MSN、QQ空间与开心农场、游戏QQ堂与泡泡堂。几乎每次战役,都是腾讯胜,腾讯也因此受到了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惧怕与指责。但这也正好彰显了腾讯出色的产品能力,做同类产品,它的快速迭代和用户体验总能赢得用户,进而抢占先机!
同时,腾讯也开始尝试用流量优势来进行盈利,但由于QQ用户大多是青少年,支付能力较弱,所以当时的腾讯广告,还处在一个流量很大但收入不多的尴尬局面。而这一局面,直到微信的出现,才予以彻底化解!
PART3 巨头
腾讯的转折点来自于著名的“3Q大战”,这次战役之后,腾讯开始尝试打开“未来之门”——由封闭转为开放。面对移动时代的新对手——微博,腾讯也在关键时刻拿出了杀手锏——微信,实现了关键性突破!腾讯也真正在这一时期站在了互联网大军的排头,成为BAT,甚至现在AT中的一员。
2016年,腾讯18岁!
感受和启发:
一、抢占先机未必能够笑到最后。腾讯的起步是借助于运营商的项目,之前也不过是运营商的一家不起眼的合作伙伴。运营商曾有过辉煌的年代,无疑是站在通信行业的排头兵,但在互联网时代却被快速赶超、逐渐落寞,一步步沦为了“管道运营商”。运营商的基础业务是很棒,网络和移动信号也在快速优化,但增值业务的能力却成长的很慢,原因在于体制的陈旧和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不力,比起互联网行业的快速迭代的产品能力确实差距很大。很多时候在公司内部想做成功一件事太难,技术的落后、人员的冗杂、部门间沟通的障碍,最终你会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事情很多时候便不了了之了。
二、挑战和挫折并不一定意味着失败,很多时候更是新的开始!在被运营商“驱逐”后,腾讯开始布局手机端,很好的抢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机。同时,在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中,也锻炼了腾讯更好的产品能力。面对移动时代的新对手——微博,腾讯也拿出了微信并一举成名,扭转了用户群体的低龄化缺陷,并实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入口的占领!
三、做事要做到极致,很多时候取胜关键就在于比别人好那么“一点点”。腾讯帝国的领域之广,也让他在各个领域都有“树敌”。但每次“交战”,几乎都是腾讯胜,原因就在于他对用户的看重和出色的产品能力。同一款游戏,他的界面更友好,用户使用起来也越方便。有了问题,他的处理速度也更快,让产品能够快速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