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里有众多女性形象,有皇后、公主,有宫女、农妇,有贤妻、良母,有怨妇、烈女,各色人等,却都色彩斑斓。
女子也能轰轰烈烈,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随处可见。今天我们来讲几个故事,从诗词里体味女子的壮怀激烈。
1)戴复古妻: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写的《南村辍耕录》记载:南宋诗人戴复古怀才未遇时,曾游荡寄居在江右武宁(今江西武宁一带)。当地有一富翁见戴复古有才华,就将女儿嫁给了他。几年后,戴复古突然提出别离,妻子莫名其妙,追问下才知丈夫在老家已有妻室。富翁丈人知道后大怒,但戴妻却仍然以资饯行,并填词《祝英台近》送别,词中有“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的句子,暗示自己将为情赴死、告别尘缘。即便如此,也没有留住戴复古。戴复古绝情地走了,戴妻决然投水身亡,其隐忍、刚烈,让人叹惋。
戴复古被人指责虚伪,是因为十年之后他在亡妻的坟前写下了《木兰花慢》,充满怀念与歉疚,其中的“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兰皋新涨绿溶溶”“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等句子广为流传。
戴复古对亡妻的怀念应该是真挚的,但相比其妻的刚烈执着,却何等苍白。
2)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诗出自女性之手,作者是花蕊夫人费氏(一说姓徐)。
因才貌双全,花蕊夫人得幸于后蜀国王孟昶,封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孟蜀亡国后,她被掳入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久闻其诗名,召她赋诗,她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
历史记载,后蜀君臣虽偏安一隅,但享乐起来一点也不含糊,生活极为奢侈。宋太祖乾德二年十一月,大宋忠武节度使王全斌奉命率军6万向蜀地进攻。大宋兵临城下时,后蜀城中尚有十几万甲士,两倍于敌,足可一战。但一向耽于享乐的孟昶却一筹莫展,最终选择了投降,难怪花蕊夫人在诗里怒喝:“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3)朱淑真: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有一首诗叫《黄花》,作者是南宋女诗人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菊花品质节操的赞赏,自己“宁可抱香枝上老”,也不会改变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的背后,是女诗人的悲剧故事。
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南宋魏仲恭给她诗集作的序里说她“嫁为市井民妻”。后人考证,朱淑真的丈夫应该不是普通市民,而是个小官吏。两人志趣不合、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朱淑真最终抑郁早逝。朱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有人根据她的诗词里表现出的性格和父母烧她文稿的行为,推测她可能为“追求幸福”婚后出轨、最终的结局可能是投水自尽。
朱淑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多的女作家之一,残留下来的诗词仍有300多首,编为《断肠诗集》《断肠词》。
因为同是女诗人,又生活在同一时代,人们不免将李清照、朱淑真比较。就词的艺术水准而言,朱淑贞远不如李清照。但有研究者认为,朱淑真作品里的生命体验却比李清照深邃,而就晚年作品而言,李清照不及朱淑贞动人心魄。朱淑真的诗远多于词,其中与政治相关的有几十首。她苦于女子不能从政,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有抱负、有才情的男子。一旦失望,“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种体现对生活甚至生命追求的诗句便跃然纸上。
这种“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追求,体现在后来文学中和现实中的才女如林黛玉、秋谨身上。
4)刘淑:毁尽钗环纾国难,九原聊欲慰忠魂
刘淑,字木屏、号个山人,江西人,明末清初女诗人。1646年,清军攻入刘淑家乡吉安,当时江南义军纷起,刘淑受此感染,倾尽家资招兵买马,卫国保家。
抗清失败后,刘淑携老母稚子,辗转各地避难,五年后返回故乡,卜居山间,侍母教子,参禅礼佛。但她报国之心未灭,多次以尼姑身分云游四海,联络遗民,图谋反清。在败局已定、中兴无望的形势下,刘淑放下刀枪,以笔抒怀,写下800多首诗词。
刘淑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临终时闻雷声而书绝笔:“欲雷欲雨清且幽,天公慰我困龙愁。卿卿莫道归来晚,收拾闲云补衲头。”
后人评价刘淑为“千古仅见之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