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月 16 日这天,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聚光灯下,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一身中式唐装走上台。
这是他今年第三次来中国,也是头一回以 “深度参与者” 的身份,在第三届链博会上宣布大动作 ——H20 芯片恢复对华销售,还有专为智能工厂设计的 RTX Pro 显卡同步亮相。
这位执掌着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的大佬,正借着 “技术外交官” 的身份,在中美科技较劲的缝隙里,为英伟达在中国找新出路。
一、H20 芯片:100 天的拉锯战
要说中美科技较劲的缩影,英伟达 H20 芯片的命运再合适不过。这款 2023 年底推出的 “特供版” AI 芯片,基于 Hopper 架构,性能只到 H100 的 15%,本是为垂类模型推理场景设计的。可到了 2025 年 4 月 9 日,美国政府突然不让卖了,一下子让英伟达砸了 45 亿美元库存,咱们这边超 70 亿美元的订单也全搁了浅。
禁令一落地,两边都疼。英伟达 2026 财年 Q1 财报里写得明白,H20 卖不了,营收少了 70 亿美元,毛利率环比掉了 12.5 个点;咱们这边,腾讯、字节跳动这些大厂的智能客服、短视频审核效率直接降了两成。
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逼得英伟达赶紧去游说。黄仁勋 7 月 15 日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他亲自跟特朗普总统掰扯:“中国市场占我们全球营收的 13%,一直卡着,这市场就彻底没了。”
最后,美国政府在 “卡中国脖子” 和 “保企业利益” 之间选了条中间路。7 月 14 日,英伟达官网悄悄挂出消息,H20 出口许可批了,首批货 8 月就能发。
这背后,既有英伟达答应在美国多招 2000 个人的筹码,也藏着美国商务部的小算盘 —— 用第四梯队的芯片,让咱们继续依赖他们的技术。
二、黄仁勋的中国算盘:绑住生态,不停换招
H20 解禁的同时,英伟达甩出了 “双轨制”:一边赶紧清库存,一边推新款合规芯片。黄仁勋在链博会现场说,接下来几个月 H20 的产能会往上提,9 月还要发 Blackwell 架构的 B30 芯片,性能门槛降得更低,就是为了符合出口规矩。这款用 GDDR7 显存(没 HBM)、卖 6000 - 8000 美元的新货,盯上的正是中国中低端推理市场。
但黄仁勋真正的盘算,是攥紧生态这根绳。他在媒体会上特意提,全球 400 多万 CUDA 开发者里,中国占了 37%,要换成国产方案,平均得花 3000 万。
为了把这优势稳住,英伟达同步推出 RTX Pro 显卡,专门对付数字孪生和智能工厂这些场景 —— 这些应用得跟 Omniverse 平台深度绑定,而华为昇腾这些对手,还没完全跟上这个生态。
三、国产芯片:悄悄赶上来了
黄仁勋忙着在北京四合院跟记者聊 “中国客户的创新” 时,咱们自己的芯片厂商正悄悄赶上来。华为昇腾 910B 实测下来,推理效率能到 H20 的九成,价格还低两成,政务、金融领域已经占了 35% 的市场。
更厉害的是,用中芯国际 6nm 工艺的昇腾 920,下半年就要量产,BF16 算力能到 900 TFLOPS,直接对标 H100。
寒武纪、壁仞这些企业也在细分领域发力:思元 590 在图像识别上,性能比 H20 还强 5%;壁仞 BR104 芯片进了字节跳动的短视频处理流水线,订单量比去年翻了两倍。
政策上,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三期投了 3440 亿,重点砸设备材料;中芯国际 14nm 制程的良率突破 95%,设备自己能造 30% 了。
这技术进步的速度,连黄仁勋都感慨:“华为的实力太明显了。我们花了最多心思建生态,但华为已经能跟我们叫板了。”
TrendForce 预测,2025 年中国 AI 服务器市场里,国产芯片能占 40%,跟英伟达的 42% 差不多,比 2024 年的 18% 涨了一大截。
四、中美较劲,行业变天了
H20 能重新卖,看着像英伟达赢了,其实是全球 AI 产业链在重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说过句大实话:“得卖给中国足够多的芯片,让他们的开发者离不开美国技术。” 这种 “温水煮青蛙” 的招,在工业软件、EDA 工具这些领域早就用过。
可中国市场的脾气,偏不吃这一套。华为昇腾云已经能适配 160 多个大模型,寒武纪连续两个季度盈利,“不用英伟达” 这条路已经走通了。
更关键的是,全球一半的 AI 研究者都在中国,这么多人才正在走出不一样的技术路 —— 比如深度求索搞的开源推理模型,中小企业不用靠英伟达生态,也能用上 AI。这正是英伟达覆盖不到的地方。
黄仁勋显然看明白了。他在链博会老提 “中国的开源 AI 推动全球进步”,还说英伟达在改芯片设计,适应中国客户的 “混合计算” 需求 —— 用 H20 做推理,国产芯片来训练。这种务实的态度,说到底是摸透了中国市场 “既要合规,又要创新” 的路数。
五、生态较劲的底细
英伟达这招 “温水煮青蛙”,本质是场生态仗。靠不断卖低性能芯片,美国想把中国 AI 产业套在 “依赖 - 升级 - 再依赖” 的圈里。就像工业软件里的 AutoCAD,用惯了再换,成本能翻好几倍。但中国市场偏要打破这个循环。
寒武纪思元 590 在图像识别上比 H20 强 5%,壁仞 BR104 在字节跳动的订单涨两倍。这些不光是技术赶上了,更是在重建生态。
中国占全球一半的 AI 研究者,正搞出自己的技术路数 —— 比如深度求索的开源推理模型,让中小企业也能用上 AI,不用看英伟达脸色。这种 “技术平权”,英伟达生态根本罩不住。
黄仁勋在链博会老说 “中国开源 AI 是全球催化剂”,还说要改芯片设计适应 “混合计算”。这背后,是真懂了中国市场 “合规和创新都得要” 的需求。等华为昇腾 920 量产,中芯国际 14nm 良率超 95%,中美科技较劲就进入 “生态对打” 的新阶段了。
结语:较劲里的共存
当黄仁勋在链博会用中文说 “中国供应链的规模太震撼了”,这场打了三年的芯片仗,已经换了新打法。
H20 回来不是结束,是中美科技又竞争又合作的新开始 —— 英伟达要靠中国市场保住 4 万亿美元市值的增长,中国 AI 产业则在压力下加快建自己的生态。
就像黄仁勋说的:“全球一半 AI 研究者在中国,卡得越死,替代方案就出来得越快。” 以后的竞争,不只是比单颗芯片的性能,而是从算力基础到应用场景的全方位比拼。
在这场没硝烟的仗里,有一点肯定的是:中国市场的创新劲儿,终会改写全球科技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