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4

                                                                            严禁的是酒不是生活

                                                                                   ——禁酒令的边界与温度


2025年春夏之交,一场被称为“酒杯里的革命”的禁酒风暴席卷全国。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公务接待“工作餐不得提供酒类”,被社会舆论冠以“史上最严禁酒令”之名。然而风暴眼之中,一场关于政策本意与执行偏差的反思正在发酵。

甘肃庆城县推行“公职人员工作日全天禁酒,包括下班后私人时间”;安徽银行职员因与客户吃了三碗普通的面被处罚3000元;我们不禁要暗生疑问:层层加码的禁令是否已模糊了公共纪律与私人生活的边界?公职人员陷入“连碗面都不敢吃”的寒蝉效应,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已经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折射出执行中的异化——将“严禁违规吃喝”偷换为“严禁一切吃喝”,实则是懒政思维在作祟。

禁酒令的初心本应闪光。它剑指的是寄生在酒杯里的腐败温床以及扭曲的“酒桌文化”对政治生态的侵蚀。数据显示,禁令实施一个月内,全国违规吃喝举报量骤降42%,财政资金得以重新流向民生领域——这恰是制度理性的胜利。

三大央媒的密集发声,为这场争议标定了政策原点。人民网《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新华社“不搞一阵风、一刀切”的呼吁,共同指向一条明辨是非的红线:公务宴请的酒精消费必须禁绝,但私人自费聚餐、非工作时间的亲友小酌,恰是应当守护的“人间烟火”。严禁的是酒不是生活,这恰恰体现出禁酒令的边界与温度,也让不堪其害的人得到关怀。河南南阳的通知更示范了精准施策的智慧:禁酒仅限工作日及值班期间,非工作时间饮酒不受干涉。

白酒行业的转型印证着政策的深层价值。政务消费占比从40%降至不足5%的阵痛中,五粮液婚宴订单增长22%、茅台自饮消费升至25%的曲线,宣告着行业从“权力附庸”向“大众消费”的蝶变。当茅台董事长张德芹公开赞成禁酒令,当酒企纷纷布局低度微醺市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逻辑的重构,更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回归。

禁酒令并非“不近人情”,而是以“小切口”推动作风大变革。未来,随着“禁酒令”的推进深化,这类务实政策将会更贴近民意,走进民心,一起助力构建高效、廉洁、舒心的社会生态环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