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某平台上朗读,这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情。
小时候放假的时候,经常在下午四点后听收音机里中央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每当听到“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节目开始语都会特别开心。广播剧,或者孙敬修爷爷讲故事,这些内容都很喜欢听。心里想什么时候我也能配音或者电台讲故事就好了。
我有个相对好听的声音。这种自觉好像初中以后才有。起源于开始有人不相信我是农村的,他们总觉得我是某个城市里的人,所以说话才好听。之前每年都有的唱歌或者诗朗诵节目,老师们也并没有特别指出声音这个事,所以自己也没有好不好听的概念。但几乎每次语文课的朗读我基本就是老师必点。老师喜欢我流利清晰的朗读课文,甚至跟同学们说之所以流利是因为我的眼睛能看到所读句子后面的内容。
当然不是老师说得那么夸张。朗读流利是因为对所读内容熟悉。但同时也需要看更多的书,加深更多文学素养的积累。看的书多了自然会养成一种快速变现的语感,这样即使是新文章读起来也不会太磕绊。
我平日读书的时候,通常手边会放一本汉语辞典,如果某个字不能确定读音,会翻一下辞典,尽量让自己少读甚至不读错别字。现在度娘更方便了,随时都能纠正或确定一些读音。
我家订了《南方周末》,这算是我和先生在认识之前不约而同各自拥有的订阅习惯。报纸上经常会有先生喜欢的历史类文章,为了让儿子也积累一下历史知识,我会找个我们三人都在的碎片时间读给他俩听。慢慢地发现,我在读报纸的时候,边读边聊边拓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今年夏天儿子的必读书有一本很是艰涩。美国人著作本身就有与汉语不相同的语法结构,又由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白话文直译过来,儿子读起来经常不知所云。于是我每天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给他读书并稍作解释,这种互动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假期。
六十多个小时的时间给儿子读了一本书。儿子听起来也是相当愉快。因此我也对自己的朗读水平更加自信了。希望有一天能做出一个朗读节目来让大家听。
十一假期前有两个计划。一是简书写文章,二是找个平台朗读。麦克风和耳机早就到货了,前几天下决心开始操作此事。毕竟没当过播客,设备的运用以及平台上的剪辑配乐技术都很生疏。焦头烂额了好多天,终于能把自己的声音播出去了。由第一次的一分四十秒,到五分钟,再到十五分钟,慢慢找到了感觉。
我喜欢朗读散文,录了好多个片段。但后来发现我的声线似乎更适合读儿童读物。跟随了大半辈子的娃娃音“骗了”好多人。那就先从儿童读物开始好了,朗读本身就是件就让我很愉悦的事,不论哪种类型都可以尝试。
比文字更有成就感的是,音频发出去就有回应。播放量慢慢在增加,粉丝数量也比简书多。真的很开心。
所谓心心念念,必有回响。
人生如四季。是否能由春天的一抹嫩绿走到秋天的丰富多彩,取决于从生养我们的土地里汲取多少能量。如果有愿望并且有实现的可能,一定要尽早去试。当我们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生活充实又有活力,还是很美好的。
只要现在开始,啥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