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弟从小就有爱心,行侠仗义结识了很多朋友,夫妻俩恩爱和睦,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哪知道一夜之间家破人亡…”这是一个前来报警的李王姓老伯泪流满面的诉说。
这是一个血案,发生在河北,一夜之间夫妻俩被杀,孩子不见了,经过警察20年苦心查找,作DNA比对分析,终于找到了这个孩子。而真相却让人难以置信——
原来当年杀人抢婴不是别人,而是弟弟在外打工结识的江湖郎中。说起这个江湖郎中,全家人都认识。至湖北结识,弟弟邀约其到家乡发展,此人来过弟弟家中几次,每次夫妻俩都热情款待,还把孩子带着给他亲近。
但这一切是如何演变如此的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据这个杀人犯江湖郎中介绍,他从小失去父母,跟着兄弟姐妹长大,年轻时和一个女人离婚无孩,一直四处漂泊。
直到他遇到了老王的弟弟。不仅帮助他,救济他并且还说结拜成好兄弟回老家帮他拓展业务。在老王的弟弟吃了几顿饭后,发现老王弟弟不仅夫妻幸福,而且有个可爱的孩子感觉到家的温暖。特别是孩子一直很容易跟他亲近,让他感觉十分温暖。
但是他还是很嫉妒这样的一家人,于是,萌生了恶意,杀人抢走了小孩……
心理学家指出,这是因为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少关爱,心智不成熟产生了嫉妒而且扭曲变态的心理,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不应得到。于是故意杀人、夺子,占为己有。
这真的是活生生的农夫与蛇啊!老王的弟儿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善意会酿成如此祸端!
有人会问,交朋友的时候如何擦亮眼睛?
我认为交朋友要有如下几个鉴别:
第一是负能量爆棚的人。
有一种这样的人,他平时什么也不做就爱跟你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但是他只会抱怨,而从来不见他改变。
每次一见面,老是抱怨同事对他如何如何不行,家人的他如何如何不行,但是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做法。这样的人只是就像祥林嫂那样,一遍一遍的抱怨,“唉,如果没有那年冬天,我没有去那片小树林,我就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
后悔的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有。但一次两次可以,经常诉苦就有嫌疑把你当成了“垃圾桶”了。
这样的人必须得远离他。因为你除了要使劲浑身力量安慰他(她)以外,你自己也会容易陷入到那种负面的情绪中。
有句名言叫做: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所以当我们有抱怨情绪时,第一想到的不该是朋友,而是回到事情的本身,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一味的抱怨,无法解决问题。向朋友倾诉这件事讲究机缘,不可事事抱怨。
第二是无安身立命本事的人。
成为这种人,可能是家中过于宠爱,所以自我为中心,整天在家无所事事的人。没有任何技能能够立足为社会,那么他只能活在别人的庇护之下,可是谁能一直受人庇护?
这样的人是眼高手低,没有体现生命价值的人,还是少交为妙,因为往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还有可能是如文中开头的案例中的杀人犯,因为成长经历波折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靠坑蒙拐骗讨饭吃的人。尽管有的人看上去无害善良,但由于长期压抑,怨声载道,内心情绪很不稳定,反而容易生事。
即便是行侠仗义,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第三是过于孩子气的人。
这里说的“孩子气”是指心智不够成熟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了。所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也无法独自去处理一些事情,总是将责任推给别人。例如刘鑫和江歌的例子。
我看过另外一个极端的案例,是湖北一家出现了强盗,28岁的小王发现后立即通知了在看电视的老母亲,老母亲在前面观敌而28小王因为害怕躲进了后杂房。根本不管老母亲在前院大声呼救,直到强盗把老母亲砍倒,邻居听到呼声赶跑了强盗,报了警,救起了躺在血泊中的老母亲后,28岁的小王才从后杂房里出来。
我们暂且不说一个人看到危险时应有的反应,因为每个人看到危险都会想躲开。但是最起码的报警意识都没有就说不过去。而且哪里有让老母亲去冒风险,自己躲藏起来的儿子呢?
这样的人作为亲人连最起码的义务都没有做到,怎么能把他当做朋友呢?
年轻的我们认为交朋友可以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可是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我们,要有选择的交朋友。
最后,我们如何提升自己做为朋友的能力呢?
1.自律:自己能管得住自己(包括情绪、自控、学习能力等)。 能够管得住自己的人才能说明他是一个有自控能力的人,不盲目依赖他人的人,不成为他人的负担,更能赢得他人的欣赏和赞同。
2.有应对危机的能力,生活自理:从小适当接触家务的孩子更细心,更容易长大;能在危机中,支持别人或赢得别人的配合,从而找到应对方案。
3.有自己的事业:不过分依赖父母的资源。需要自己去营造关系,创造自己的资源。 父辈的资源随着时间的流动,每一天都在变化,而自己去营造的关系,越可以发展的更长久。
原发布在头条号,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