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4/15日)晚饭后。
吃过晚饭,儿子要我和他一起下楼出去转转,不是步行,而是骑上车,出小区,捡烟盒。我俩一路东张西望的来到一个大排档集中地(理想城后边去卫辉的老路)。
吃饭的人很多。“妈,你在这里等我,我去找找。”“这么多人,咋找?”“我去里边挨桌看看呀。”“人群中吗?哦,会不会有点尴尬?”“不会呀,我们上次就是在这里找的呀……(上周和他的几个同学下午放学来过一次)”
他穿梭在人群中,时而伸着脖子桌上喵喵,时而弯腰侧身地上瞅瞅,再或者旁边的垃圾桶里翻翻……
儿子平时挺内向的,可今天我重新认识了:兴趣就是最好的驱动力。
将近半个小时,找了两三遍,感觉不会再有了,我俩骑车离开,路上依然是左顾右盼。
理想城门口有一个小饭馆,我俩停车。我等,他找——门内门外。
“妈,里边有个叔叔的烟盒是个中华,还只剩下一根了,我在这等等吧,等他吸完了,我就去捡过来。”
过了两分钟,进去,出来。“妈,他还没有没吸。”一点的不好意思。
又过了两分钟,再进,再出。“妈,他们还是没有吸。”一点小失望。
我提醒他:让他主动去问问,给咱就要不给咱就走。可他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是不敢。
前边有一次,也是如此情况,问了,人家直接说:不给。这次不敢了。
我想给他壮个胆,“要不我陪你去?”“那不更尴尬了?”想要不敢去,不拿走又不甘心。可是个“中华"?我得鼓励也是苍白无力。
犹豫,斗争,几分钟后,再次进去。又出来,手里有烟盒,脸上有笑容。
这次我俩不再边走边张望,而是边走边聊。“你进去怎么问的?”“我说:叔叔您能不能把这个烟盒给我呀?”“他说啥了?”“问我要这个干啥,吸烟还是叠卡?”“我说我玩卡,他就给我了。”“说谢谢了吗?""说了。"
快到楼下儿子又和我说:“妈妈,这会儿我心里可轻松呀。”我知道他心里高兴着呢,我也知道他刚才的紧张。“那要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呢?”“那我就问问,给就要,不给拉倒。”
是的:这里有两种选择:问或不问。
不问:只有一种结果,百分百得不到想要;
问:也有两种结果:得到和得不到,最少有一半的几率可以拿到。
儿子最后又给我来一句:妈,我还是觉得这样比去买有意思。劳动所得,当然更有成就感。
回家我一顿吆喝:洗手、消毒否则不能碰任何东西。
哈哈,戏剧性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