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后,才发现生活是会随时崩塌的。25岁以后,惊觉时间流逝得飞快,也可能是这两年活得更清醒了,想做的事情特别多。在没日没夜的忙碌中抵抗满世界飘浮的焦虑,想起木心先生那句“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再贴切不过了。好在我的焦虑大都已经不来自于外界了,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想回到十八岁的话,不好意思,我要给出否定的答案。
我很喜欢现在,虽然偶有迷茫和困顿,但又有随时重建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有守护自己内心世界的信念。这些,都是更年轻的时候没有的东西。当然,其实这些和年纪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对我来说,当我拥有这些的时候,我恰好26岁。
我们在无数次的摸爬滚打中慢慢靠近理想的生活,或许最后还得安慰自己:过程比结果重要。但每一次坍塌后的重建,都会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可能才是生活本身的意义。而我也在很多次跌跌撞撞中,变成了一个乖乖生活的人。
四月初,参加了宁远的书写营,每天坚持写100~800字,不能多也不能少,周日休息。每天都有主题,但也可随意。这不是写作营,无人评价和指导,就像是一个沼气池,只要你乐意什么都能往里倒。
我们往往很难坚持那些不能短期带给自己效益的事情,但往往也是这些事情更能为我们带来巨变。所以我想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长期坚持下去,也算是很久以来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坚持了一个上旬,这竟然已经变成我每天最期待的事了。早上开始在脑子里酝酿今天要写的东西,再找个安静的时间记录下来,按时交作业。
一天天地,有种微妙的感觉在心里慢慢发酵。
4月1日 【我的女孩们】
走出教室,两张熟悉的脸猛然凑到我跟前,吓我一跳。嘿,我的女孩们。
她俩七嘴八舌地说着什么事,我全然没听进去,只想着此时此刻我是不是在做梦。不过是分开了几个月,她们竟已都成了另一个女孩的母亲。我望着她们翻动的嘴角,眼角的笑纹依然清晰,说完又抢过我手里的杯子就要喝水,全然不顾身边来往的人群。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女孩们又回来了。
操场上口哨声此起彼伏,热热闹闹中反倒给人一种熟悉的安全感,我们聊起彼此的焦虑和担忧。突然一群学生跑过来将她们包围,她们一个手舞足蹈,把面前的孩子逗得哈哈大笑;而另一个,温婉安静,把一切娓娓道来。我离席后又远远地看了她们一眼,心想着: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我回到教室上课,她们挽着手路过,我一眼瞥见那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背影,心里好踏实。
4月2日 【当我书写的时候】
小时候很爱诗词,每次考试写作文的时候都会信手拈来,以至于给了语文老师我很会写文章的假象,常常在班上念我的作文,让我不自觉有点沾沾自喜。不管怎样,我就是从初中的时候爱上了写东西。
那时候语文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写道:希望看到你更多的铅字文。
从高中到大学,我断断续续地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偶尔写点长文发在QQ空间里,那时候流行。每次停笔之后总会获得一种平静,仿佛和自己进行了一场诚恳又包容的对话,对自我有一种掌控感。虽然,那些东西现在已经看不得了。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公众号,起初并没有目标受众,只是想为自己打开一个自我表达的出口,不然像我这么一个表达欲极强的人来说得多难受。我渐渐丢掉了写日记的习惯,人也开始浮躁起来,其实,连自己也分不清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但好在我还是会时不时写点流水账,拼命维系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敏锐度和感知力。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开始对自己变得开放和包容。以前不愿意去面对的东西也慢慢愿意把它们写出来,诚实而平和。我开始去面对自己内心不够清澈的部分,坦然地接受它们的存在。这反而带给我一种力量。
现在,我希望在书写的时候依然对自己保持足够的真诚,尊重自己的所有感知、思考,甚至怀疑,并诚实地把它们记录下来。
4月3日 【最近读过的一本书】
今天的成都清澈明媚。下午喝了两杯咖啡,读《林间最后的小孩》。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去明月村的乐毛家,在主人满目琳琅的书架上一眼看中了它。因为并没有待太久,书没有读完。后来也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再读。
但是春天似乎唤醒了我所有的感官,我又拿起了书架上的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儿童与大自然关系断裂的问题,对于我来说,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唤醒了我童年很多美好而不自知的记忆。
我在农村长大,但小时候对于“大自然”并没有什么概念,对于儿时的经历也少有印象。但后来发现,其实只是因为那些记忆没有被唤醒而已。譬如书里写道:“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不知多少次看着这些老树发呆,做着我的白日梦。” 我对这句话的感知是本能且迅速的。老家门前有棵黄角兰树,枝繁叶茂,我常在夏天的时候爬到能安稳坐下的树桠上看书。它总在傍晚的时候开花,香味随风飘满整个院子。
味道是可以被大脑储存的。有一次和朋友开车路过种满了橘子树的乡间小道,朋友说:“你们快闻,是橘子花香!”我打开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是橘子花香!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变得兴奋起来,每一次呼吸都让我使出了浑身力气。那一刻,我的兴奋感还来自于和朋友们通过自然的味道产生的微妙又美妙的连接。这些瞬间和味道,我都能回忆得明明白白。
去过一趟明月村后,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对“回农村”这件事有一种期待。回归自然和土地让我隐约看到生活的本质,也明白了为什么像外婆那样在土地上勤恳一辈子的人可以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忱,不急不躁。
在我无数次地怀念童年上山爬树下河摸鱼的日子时,我终于也能在无处不在的焦虑中保持着对生活简单纯朴的期待。并且希望在未来,我的孩子也能在大自然中拥有很多丰富真实的感知体验,知道食物从哪里来,能够识别橘花香。
4月5日 【身边的她】
第一次见她时,感觉她像是英伦庄园里走出来的一号人物,优雅又清高。
刚认识不久,她知道我也喜欢喝咖啡,便也给我带了一杯。一直没找到机会请回去,我便送了她一本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没想到她很快就看完了,还跟我敞开心扉地说了一段话。
后来,她约我吃烧烤。那是我们第一次一起吃饭,真正地认识对方。
她与寻常年过四十的人不同,眼神里充满了生气。她聊起过往,那些一个人的旅程。俄罗斯,贝加尔湖,斯里兰卡,台湾,川西…… 我在她的眉飞色舞里还原着她更年轻时的模样,打心眼里越来越喜欢这个大我十多岁的女侠姐姐。她有自己的执着和骄傲,有自己的热爱和不甘。她喜欢《飘》里的斯嘉丽,或许也是因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们憧憬孤独又自由的远方,聊起许巍和胡德夫,吐槽生活的一地鸡毛,又抬头看见月亮。
她也送了我一本书。我送了她一本电影日历。她赠我一个阅读书架。后来又默契地彼此交换咖啡喝。一来二往,竟然还想约着一起去徒步了。能够愿意与之一起上路的人,在我们看来非常难得。
感谢这场“你请我一本咖啡我送你一本书”的缘分,让我知道其实四十岁也是可以很酷的年纪。
4月6日 【长期坚持的一件小事】
仔细想想,竟然没有一件特别长期坚持下来的小事,还挺让人失落的。人长大了,心思反而没有年少时那样单纯,心无旁骛的时候太少。
好在最近一两年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也时常在平和与浮躁间纠葛,很多事也就不了了之,比如搁置的画笔,铺满灰尘的钢琴,都毫不掩饰自己可怕的心血来潮。最近在坚持健身和阅读,并且希望把它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带着某种目的去完成的任务。
坚持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秩序感。希望自己渐渐摒弃三分钟热度的陋习,找到真正的自由。“每日书写”这件事,就是个不错的开始。
4月7日 【一个好朋友】
我们是在华西医院的长椅上认识的。
她坐我旁边,似乎本能地开始寒暄。她说想考川外的研究生,恰好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那里读书,便说可以帮忙问问我同学是否愿意加她微信。我们的缘分,就在那短暂的几分钟里开始酝酿了。
那一面之后,我们没有再见,但偶尔在微信上互动,她一直是比较主动的那个。她是个活泼热闹的姑娘,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她的热气腾腾。以至于我渐渐觉得时不时收到她的消息也是一件愉悦的事。
她一直读我的文章,留言区的沙发不知从何时起就常常成了她的。慢慢地,我们都期待着重逢。
她没有考去川外,而是决定留学,打算未来当老师。去英国之前,她说想来我的学校实习。然后,我们重逢了。
我们约在春熙路,聊了小半个下午。但分别之后我感觉呼吸并不畅快——这孩子实在太聒噪了,热情得让人窒息。我需要适应和缓冲一下。
后来,她来实习,我们见面的机会便多了。有时她会来我住的地方小憩,或者一起做饭吃。她自律而健康,喜欢跑步,热爱学习,懂得犒劳自己,把生活操持得很好。何止如此,她待我周到妥帖,贴心得令人发指,仿佛她才是像姐姐的那个人。但我不喜欢有人突然打乱我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还这么咋咋呼呼,所以偶尔也会有些不耐烦。对此,她照单全收,永远充满生气。
我开始有点喜欢这个总是叫我仙女的姑娘了。
很快,她结束了实习,准备留学的事。在她出国前我们一起吃了饭,回程路上收到她的消息,说她有一个心愿。
“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出现在你的文章里。”
我一时竟有点不知所措,然后决定等待一个时机。
她去英国后,我们又开始隔着屏幕观望彼此的生活,与以往不同的是,她发的每一条朋友圈我都看得仔仔细细,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我看到了谢菲尔德的风和落叶,闻到了精致杯盘里弥漫的香气,感受到了英伦街头的自由不羁,心里踏实了很多。这个毛头小孩,到哪儿都能给生活一点颜色瞧瞧。
我们的世界,在那一年里,被无数次语音通话连接起来,关于英语教学,关于寝室里会做饭的男生,关于超市里告示牌上一句温情的话,关于一切。
现在,我们成了战友,她进了一所高中。我的学生,还奇迹般地成了她的学生。再见面时,我们有了说不完的话,像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我看着她在我面前依然叽叽喳喳,心想:这个看病送的姑娘,给我千金也不换。
4月8日 【一个陌生人】
傍晚,我们走进了一家甜品店,在闹市的僻静处,小而美。听说老板是个很有趣的人,因为热爱甜品,一个人把店做了起来。
他坐在我对面,介绍起店里的招牌,如数家珍,仿佛老板找的托儿。那些甜品的名字可真好听,比如“在薰衣草花田里转圈圈”。桌上高大的三角梅有些枯了,借着温柔的灯光铺了一桌影子。
片刻的安静。
“你应该喜欢哲学吧。”我说。
“嗯,但应该没有人会喜欢听人讲哲学吧。” 他笑。
“说来听听。”
从叔本华到余华,我仿佛闯进了一个小宇宙。他说特别想去意大利,因为很喜欢罗马历史,曾经一口气读了二十多本与之有关的书。
老板端来了“在薰衣草花田里转圈圈”,为了给我沉浸式的体验,还特意捧来了一小束薰衣草让我闻。从装盘到点缀,全都是别人的一心一意。一小勺入口,淡淡的花香在舌尖晕染开来。
走出店门时,我回头,想着应该不会来了,我不喜欢甜品。不过,认真的人真可爱,我也要去打造我的小宇宙了。
4月9日 【最想见的一个人】
他是我的初中同学。
他姐姐和我叔叔都是学校的老师,所以我们都寄宿在学校,可以多点时间学习。他和他的几个哥们和班上几个女生玩得挺好,但我们的交集并不多。我和他有关初中的记忆也仅限于有一次我们在昏黄的路灯下讲题。
初中毕业,我们去了不同的高中,几乎失去了联系。高中三年,我们有过唯一一次班级聚会。也大概是那时候,他开始吸引了我的目光。原来这个人清秀俊朗,笑起来有点好看,还颇有学识。
有些感情就是莫名其妙的开始了,以至于我现在也记不起任何细节。但忘不了的是,高中毕业时,我知道他要去湖南读书,伤心地哭了一场。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丝毫没有提及喜欢,但应该也没有刻意掩饰。哦,我还送了他一盒德芙,心状盒子的那种。
他说他的梦想是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世界。这句话足以征服我,以至于这么多年来我都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重逢,想看看他的蓬勃野心是否经住了时间的磨练。
尽管我们有彼此的联系方式,但这么多年来,似乎并没有彼此的消息,仿佛大家都消失了一样。最近两年,我们莫名其妙地在微博上关注了彼此。我翻遍了他的微博,了解到他大学毕业后去美国学了飞行,知道他读了哪些书有过哪些思考和想法。后来,他偶尔也会发朋友圈,分享他的读书心得和有关哲学的思想实验。我们就这样漫不经心地路过彼此的生活,偶然点赞,互不打扰。
我们都长大了,变成了彼此不认识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出于好奇,我特别想见一见这个我年少时唯一欣赏和喜欢过的人,看他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
4月10号 【一次跑步】
同事姐姐约我下班去乡间跑步,因为给她看了前不久去跑步时拍的照片,很春天。
出门得晚,晚霞也下班了。上次经过的那片抽芽的杨树已经枝繁叶茂。果然是乡野,路上都没什么人。小跑了一会儿,看到一位大姐在路边寻寻觅觅,走近了,得知她在找四叶草,说起来兴奋得像个小孩,连忙把手里的几株四叶草给我看。呐,真是让人心动。我和同事姐姐也停下来翻了一通,但运气是别人的,我们什么也没有。于是继续往前跑。
远处山峦连绵,提醒我们已置身于城市之外,身心自由。还是头一次慢跑着和人聊天,竟然呼吸畅快,脚步轻盈,想飞起来。遇到分叉口,正商量选哪条路时,一大片白色的蔷薇映入眼帘,接着,是一路粉白的蔷薇,生生拽出了我的少女心。我们跑跑停停,总忍不住凑上前去深呼吸,一口又一口。往回时已暮色四合,花香浓烈些了。谁说爱花的人不折花,爱花的人有花堪折直须折,而且还很贪婪。
我们一人抱着一大捧花迎着青草味的晚风奔跑,欣然约定下周还要再去一次。
第二天我们相遇在食堂吃早饭,两人撩起衣袖,露出采花时被割的伤,仿佛在炫耀战绩,嘻嘻哈哈。
如果每天醒来时都有期待,不是很幸福吗。不如找件喜欢的小事,我们一起试一试。“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