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6.4班孩子们的语文老师,我很自然的关注孩子们的品德养成,也花了很多时间投入到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每天尽力做好三件小事。
一、爱是最好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深以为然,语文学科有着天然独厚的育人条件,所以教学中认真琢磨,争取把正确的三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使孩子们先学会做人,再学习如何有效的学习。
中心小学的楼廊文化也是这样倡议的,很多标语都是教孩子人品比学识更重要,教师看中的是先成为有品德的人,再传授知识。
班里住宿的孩子达到38人,很多孩子约半个月才能见到父母和家人,这对于孩子情绪的疏导存在很大问题。但现实是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没办法陪读,这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出现。
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有助于有的放矢的提供具体的帮助。
坤是一名住宿生,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习,但是忽视了孩子需要家人的陪伴,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过了孩子依赖的阶段,再想对孩子付出爱,恐怕为时已晚。他的问题是上课爱和别的同学聊天,通过鼓励他朗读,找他谈心,让他担任早读领读的任务,为他持续赋能一段时间后,大大提升了他对朗读的兴趣,从那以后,上课时,只要朗读,他都坐的板板正正,等待老师叫起高高举手的他,次数多了,他的成绩也有了一些提升。类似于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都是需要被家长认可的。
二、鼓励是稀缺资源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需要被认可,被尊重和被需要。所以教师善用鼓励的语言,往往可以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喜欢,教学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峻在学习上是落后的,但是很喜欢画画,有时写字写到一半,会情不自禁的画起画来,一画起来仿佛世界不存在了,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
看到他如痴如醉的画画,喜忧掺半,便找他聊天沟通,没想到几句鼓励和肯定的话语,却使他从只字不写变为能主动写对9个生字,原来字迹潦草辨认起来困难,逐步认真书写,虽然进步缓慢,但是只要他在进步,就是值得喜悦的。
三、多读书,读好书,做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生都渴望被看见,被鼓励,被欣赏,因此,为学生赋能以后,还要有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能力,使孩子们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唯有通过大量经典的洗涤人心灵的阅读,才有可能使孩子们心灵日益丰富。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纵观优秀教师的育生方法,阅读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缺点是所需要的时间久长,但一旦投入时间和精力,被经典打动的体验持续的也长久。
学校实行每周三下午两节自主阅读,像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一只叫风的鸽子»,以及其他文学作品被孩子们读得爱不释手。最近通过作文竞赛得知班内玩游戏的孩子很多,这使我想到给孩子推荐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三体»,吸引孩子从游戏中转而投入到书中的世界来。
杨就是这样一个被«三体»吸引的孩子,我便赋予他光荣的任务,读完后跟同学们分享读后感悟,欣然接受的他更加投入的阅读,上课状态逐渐由左顾右盼变为能安静听上一大阵课了。
四、小手拉大手,成长一起走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生的老师。身为教师,要保持和家长及时有效的沟通,通过跟家长聊天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针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共同教育和影响孩子改正。
父母是原件,家长是复印件,只有家长真正的以身作则,孩子们才会效仿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所以,身为教师,要时时换位思考,常常跳出来以家长的身份和视角来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更利于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们成长更有保障。
以上种种,无不说明德育工作的细致和琐碎,但也因为这样,使德育工作充满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