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情与灵魂归宿

9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高能片段

          王绩是唐代诗人的领头雁,而其诗作《野望》更常常作为初唐五言律诗的开篇。《渭川田家》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它与《野望》既同为田园诗,又同为唐诗名作,从古至今总有人拿二者比较。人们更多的是谈二者之同,而我却要通过这两首诗的比较分析,从同中见异,从异处求同,使大家感受更为敏锐,审美更加细腻。

      我们先来看看王绩的代表作《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的首联:点明野望的时间、地点和野望时的神态。傍晚时分,诗人到野外的东皋眺望,由于精神没有着落与衣归,那神情像是六神无主。大概是太苦闷、太寂寞,才出来野望,不承想野望反而加深了他的苦闷寂寞。颔联:写了他在自然界中望到的景象,到处染上了萧瑟的秋气,到处抹上了残阳的余晖,大自然一片荒凉冷寂,这完全是诗人心境的外化。既然在自然中找不到温暖,他求助于社会人群,这便带出了颈联,可他在社会中看到的又是冷漠,人与人之间十分冷淡,大家老死不相往来,彼此既不了解也不关心,难怪他在诗的尾联发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样沉重的感叹了。在人际上既然“相顾无相识”,那就只好引古人为同调,于是自然想起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

      同样是田园诗,同样写北方农家晚景,来看看王维的《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第一二句:晚霞把村落染得一片通红,处处都抹上了暖融融的色调。深巷里归村的牛羊叫声,使村庄显得安详、温暖而又宁静。第三四句:老人拄着拐杖,倚靠着柴门念念有词地说,放牛羊的娃怎么还没回来?第五六句:此时此刻,田野里野鸡欢乐地啼叫,给人们传来了麦苗正在秀穗的好消息,村外树上稀疏的桑叶,告诉人们蚕箔上安眠的蚕儿快要抽丝。这两句写农家日子过得富足、自在、安闲。第七八句:两个农民扛着锄头从田间归来,在村口相遇,他们互相致以亲切的问候,分享耕作的喜悦与艰辛,分手时还意犹未尽依依不舍。这两句写了农民之间的友善亲近。第九十句:渭川人家,那里民风很淳朴,人情很温暖,生活又温馨。王维眼中的乡村,又清闲,又安逸,神仙即乡民,天堂在乡村!对比一下政治的险恶,官场的奸诈,政治者的伪善,想想自己眼下憋屈的生活,不由得问自己“胡不归”呢。

      归纳两首诗的差异:《渭川人家》所抒写的情感,退避恬淡但绝不消沉,厌倦政治却热爱生活,诗人决意要从腐朽的官场抽身而逃,在淳朴温暖的乡村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直白地说,王维逃避政治,但不逃避社会,他厌倦了官场,但仍热爱生活。他在田园中找到了温暖,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找到精神上的归属。王绩却不是这样,他厌倦政治也厌倦了社会,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温暖和慰藉,因而《野望》表现的是一种双重逃避——既逃避官场,也逃避社会。从情感上讲,王绩的田园冷淡,王维的田园温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