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在不断发展,为什么我们仍然会遇到那么多素质低下、甚至心怀恶意的人呢?
人类文明进步的真实面貌
人类文明确实在整体上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但这并非一条直线向上的轨迹,而是螺旋式前进的过程。有几个关键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表面矛盾:
1 进步是宏观的,但微观体验参差不齐
从宏观历史角度看,人类在减少暴力、提高生活标准、扩大权利平等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根据《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史蒂芬·平克的研究,相比过去,现代社会的暴力事件比例已经大幅下降。然而,这种进步在全球分布不均,每个人的日常体验也因此差异很大。
2 文明化需要代际更迭
观念转变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老一辈的观念可能固化了,而新世代则更容易接受新的文明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时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环保、动物权利和社会正义,但同时也能遇到持有落后观念的人。
3 “坏”的定义和标准在不断提高
过去可能被视为正常的行为(如体罚孩子、性别歧视),现在被公认为不可接受。这意味着我们对于“素质低下”的敏感度提高了,原来不被注意的行为现在更可能被标记为“坏”。
为什么善良不是人类的唯一面相
人类心理和社会动态的复杂性解释了为什么“坏人”始终存在:
• 个体差异与多元动机
人类不是批量生产的统一产品。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遗传因素、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些人可能因为童年创伤、社会环境或错误信念而发展出有害行为模式。
• 自私与利他的进化平衡
从进化角度看,自私行为有时也能带来生存优势。虽然合作和利他主义是人类成功的关键,但一定程度的自利倾向也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
• 系统性与结构性因素
贫困、不平等、缺乏教育机会等系统性因素会催生或加剧不良行为。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所说:“剥夺不仅限于物质匮乏,还包括能力缺失。”
该怎么平衡自己在社会中遇到的善与恶呢?
在不尽完美的世界中保持希望
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消除不良行为,但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应对:
1. 调整期望与现实感
认识到进步是缓慢的、非线性的,不要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感到过度失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挑战,而我们正在应对这个时代的挑战。
2. 聚焦影响力范围内的改变
与其困扰于无法改变所有人,不如专注于自己能够影响的小环境—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文明和善良,影响身边的人。
3. 理解但不合理化不良行为
我们可以尝试理解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如创伤、无知、恐惧),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接受或合理化这些行为。设立清晰的边界同样重要。
4. 关注积极进展
注意到那些往往被媒体忽视的积极变化—邻里互助、志愿者活动、微小善举等。这些其实每天都在发生,只是不够“新闻性”而很少被报道。
最后语录
文明的进程不是一场匀速的上升,而是暗夜中的长路——你感觉不到每一步的前进,直到某天回头,才发现早已远离起点。** 当下那些让你失望的现象,并非进步失败了,恰恰是进步正在发生的证明——因为我们拥有了过去时代所缺乏的判断善恶的标尺。真正重要的是,在认识到世界的不完美后,你选择如何安置自己的善良:不是因黑暗而熄灭,而是作为一隅灯火,确证着光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