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分类 海量阅读”
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 “课型分类 海量阅读”单元整合教学提出的背景
在提倡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结合我校“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本着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解决学生们想读书,没时间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如何有效的读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语文课堂改革的探索。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大量的阅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通过大量的阅读,进行语言的输入,才能更好地为语言文字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1~2年级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果把这些积累、阅读的任务完全放在课下,能否完成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几乎是不可能自主完成的。如何有效的解决“学与读”的问题呢?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观念。想要确保读书的质与量,课内外有效衔接,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内,是最有效的办法。基于此思考,所以学校从2016年开始探索性的实施“课型分类 海量阅读”单元整合教学课堂改革,目的是用单元整合的教学方式,在确保高质量的完成教材学习的情况下,减少教师冗长的讲解时间,缩短课本的学习时间,节省一部分课时由教师引领学生在课内进行大量的阅读,以确保完成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量。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就是听、说、读、写,读是基础,大量阅读才是保障。
二、“课型分类 海量阅读”单元整合教学的课型解读
根据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段采取的是“1+ X”的教学模式,“1”代表的是一篇文章,“X”代表的与本篇文章相关联的其他课外阅读文章。基本课型分为:阅读写字指导课和朗读积累整合课。中高年级段采取的是“1+ X +Y”的教学模式,把每一单元分为六种课型,分别是:预习展示交流课(两课时)、精读批注对话课、自主阅读分享课(一到两课时)、主题习作训练课、主题阅读实践课(五到六课时)、单元检测讲评课(两课时)。
具体操作方法:
低年级段:1、阅读写字指导课完成的目标是文本读正确、读流利,会认会写课后生字,要求会写的生字,分为两课时完成。
2、朗读积累整合课完成的目标是文本熟读成诵后,结合文本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内,从而达到课内外有效衔接的阅读效果,做到“一课一得”。
中、高年级段:1、“预习展示交流课”:用两课时完成本组课文的预习展示交流。课前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要求借助工具书或是请求他人帮助等一些学习方法把文本读正确、读流利,把新学到的新字新词和预习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书写在学案上,在“预习展示交流课”课堂中进行展示交流自学收获及解决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此课型主要是检查学生利用学案、借助工具书对本单元课文的整体预习情况。
2、“精读批注对话课”是选择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师结合单元导读中提出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问题引领,学生充分、自主的进行个性化批注。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批注,然后再生生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达到掌握朗读、批注、表达、修辞、写作等学习方法。从而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型课堂。
3、“自主阅读分享课”是利用“精读批注对话课”学到的方法,学习除了“精读批注对话课”学习的文章以外的其他课本中文章,充分利用“精读批注对话课”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自主阅读分享课”中来,学生自主批注,然后分享批注收获,解决 “预习展示交流课”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根据单元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一到两课时完成。
4、“主题习作训练课”是依据每单元中的习作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表达方法及语言训练点进行写作训练。
5、“主题阅读实践课”是利用五到六课时的时间,把与单元主题紧密相关的文章引入课内进行阅读。最初是教师们自己搜集阅读材料,现在我们充分利用《语文主题丛书》在课堂内进行大量阅读。有效的结合课本拓展了阅读材料。
6、“单元检测讲评课”分为两课时,一节检测课,一节讲评课。
三、“课型分类 海量阅读”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及策略
课堂是“读书实践”的主阵地,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在课堂上才能真正有效的进行听、说、读、写等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我校实施“课型分类 海量阅读”单元整合教学就是遵循教材以单元主题编排的特点为原点,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进行整合教学。为了实现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功能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校领导、老师们多次研讨,教研室领导亲临课堂指导,真正体现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课堂实施策略:
第一、有机整合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设计。
第二、围绕单元主题结合课型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重组,有效的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内。
第三、充分挖掘单元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和精神价值。
“课型分类 海量阅读”单元整合教学遵循的基本流程:
课前自学——课中共学——课后延学
让孩子经历“我已经学会了什么,我有哪些疑问”和“我新学会了什么,我还要进一步探究什么”的学习过程。把学生的问题当做“教与学”的起点,以学生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持续性学习为落脚点,以实现深度学习 。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理解、思维发展、生活实践,学生实现对单元教学内容内在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要素的深度感悟与实践。
课前自学:学校精心设计了《学案》,学生课前初步自学,把自学收获、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书写在《学案》上,带着自学收获以及问题走进《预习展示交流课》中,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有疑才有思。学生会把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学案》中,以“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自由提问,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梳理、调整,形成驱动学生好奇心与内生力的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志趣。
课中共学:课中共学,注重学习探究,结合学情,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交流、相互探究后依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整理,形成问题串,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联系文本、推理判断、合理想象、查找资料等多种手段,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见解。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生活体验的学生合作学习,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此外,有效的小组学习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课后延学:课本学完了,并不代表一个单元的主题学完了,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围绕单元主题进行丰富的主题阅读,让教学的价值贯穿始终。为了有针对性的在课内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由最初教师自己搜集阅读材料,到现在引入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更好地解决了老师们结合单元主题,进行延伸阅读,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既能解决学生的读书量的问题,又有了学生读书质量的保障。
在同年,我们偶然接触到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思想,通过赴北京考察,发现我们的“课型分类 海量阅读”单元整合教学的思路与“语文主题学习”的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有了理论的支撑,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课改信心。
近几年来,我校在新教改的润泽下,通过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即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更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取得了可见可触的可喜成果,1~2年级四个学期,在课内有效地阅读量就可以达到15万字之多。3~4年级四个学期在课内有效地阅读量就可以达到70多万字,5~6四个学期在课内有效地阅读量就可以达到1270多万字,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保底的阅读量。我们坚信:有了量的保障,定有质的飞越。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天义镇总校富家小学 齐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