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将自己的课堂观用文字的方式记录,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命题文标题,我的脑袋里想到的不是观念,而是一种课堂样态。希望中的课堂样态,会转变为教师在课堂中的行动,它包括我们的语言、神态、行为,内在的思维模式与角度等;也会影响我们去听评课时,评判他人课的尺度。我理解为,这里的课堂观应该是指内在的课堂理念,外在的课堂样态,这种样态不仅包括学生呈现出的状态,也包括老师呈现出的教态。
我的课堂观之一,是四有:有规有矩有容有深。
有规,指有课堂规则,这是课堂文化的一部分。有规则的课堂,学生从上课铃响至下课结束,问好、再见、书本摆放、听讲状态、小组协作、发言提问、评价等都是能看到一定的略统一的规则影子。这能够保证一节课内容的展开,有利于课堂的推进。之所以表述为略统一的规则影子,是希望课堂规则不要过,完全的统一的军事化的规则,于小学的课堂还是过于形式化了些,不容易形成较放松的探讨氛围。
有矩,这里的矩可以理解为一个矩形。这个矩形,使课堂可长条些,亦可短粗些,也可方正些。但无论如何变化,其内在总有不变的存在,总会聚焦于矩形内,使其能放,也能收。但放,不能散;收,不能过紧。之所以不愿选择圆形,圆形的半径相等,总使我想到课堂变成一把尺子,于我而言,是可怕的。
有容,指有内容,有容量。无论什么课,课堂上需要指向于某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聚焦与结构化,能使学生有收获,容量适中。
有深,指有深度。课堂内容的学习,不过于肤浅,无论知识还是思想、方法、能力,都需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接纳水平,不至于过浅,让学生为了迎合老师而浪费时间,无聊地陪读;但深度不宜过,教了也不会的不教。这里的深度,不以教材为框,而是以学生的接纳水平为准。如果班级的学生水平能够接纳,超越教材的深度亦可;如果班级的学生水平还没有达到,降低教材的难度亦可。
我的课堂观之二:是三力。思考力;紧张力;学力。
如果课堂观之一,能够保证学生的基本性学习,课堂观之二则重在思辨。任何一节课,哪怕就是一节训练技能的体育课,我个人都认为需要重视学生思考力的培养。课堂是需要设计感的,这种设计感,除了一种类似仪式的神圣与美好外,还要能够在课堂上引发学生反思、总结;引发学生关联、建构;引发学生得而不一定得,失而不一定失。因此,课堂上,有一定的放松,但更需要有一定的紧张力,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有一种破壁的快感与压力感,无形之中形成学力。
我的课堂观之三:是二和(合)。和谐、合作。
和谐,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生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表现之一就是有笑声。老师的笑,学生的笑,发自内心,偶然总有之。有笑声的课堂,是能够让人放松的,放松的状态有利于思维的活跃。和谐的关系之下,学生的个性可以更好地释放。“眼中有光”的课堂氛围,会是和谐的产物。和谐表现之二是鼓励。回答错了,泰然处之,无人嘲笑;补充之人,平淡不傲气,他人真心欣赏,偶有掌声响起。和谐表现之三是宽容。这与鼓励还是有些不同的。一个班难免会有某些特调皮的小孩子出现,难免会有规则之外的行为发生,对一些偶发性的事件,学生淡定,老师平静处理,对于一些无法达成基本行为准则的孩子多宽容一些时间,降低一些尺度,多一些耐心,期待在未来达成。宽容,是一种心胸,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课堂需要的文化。
合作,校内课堂是在一定的时间、定性的空间内、定量的人群中进行的。在我看来的班级授课制课堂,是固定人的人际交往。学生处在这样的空间内,比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因此,和谐的前提下,大家共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更显重要。写到这里,我有些兴奋与迷茫。我因想到原来学生与我们老师一样而兴奋,见学习(工作)伙伴的时间超过了见家人的时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善待他们呢?如此长的时间下,学生还要达成一定的学习效果,何必独木难支?贡献自己的智慧,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智慧,何乐不为?老师也需要与学生形成合作的关系,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合作。
是的,课堂观最核心的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