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部纪录片,我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在苛刻的豆瓣网上,它的评分是9.6分,超过了大部分的纪录片。绝对的优质作品。
它讲的事情太真实,有的时候会压抑,有的时候会遗憾,也有的时候,会喜极而泣。
我一直把它放在收藏夹里,却一直不敢去看。
《人间世》这个标题来自庄子。他在那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用在这里,显然是合适的。
片子第一集就展现了一个医院最繁忙的地方——急诊室。在这里的医务人员每天都要面对一件事情——救命。
不同于结局皆大欢喜的故事,这个故事,从两个失败的案例讲起。急性心衰的32岁男子,还有海鲜中毒的24岁男孩。这两个人,都没有救回来。
镜头将这些真实的死亡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些如我一般期待着一个个完美结局的观众,心里受到的冲击一定是不小的。
但是,这些医生每天都在面对。他们对着已经被宣布抢救无效的的患者,仍然一人接着一人做心肺复苏,40分钟,每个人都满头大汗。
“你付出感情最多的,往往是……是希望最渺茫的那一个……”
心脏外科的医生的微信签名“每天要开心”,他是真的每天要开心。
同样的手术,第一个人的失败了,第二个人的还是要继续做。
为了及时完成心脏移植,医生从上海驱车到常州,拿上心脏又赶回上海,另一边,手术已经开始,一切都是争分夺秒。那颗移植的心脏跳动的那一刻,那是生命的力量。
第二集,理解。镜头对准的是一辆急救车。医生、司机、担架员。三个人,是急救车的全部。他们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面对着不同情况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
有的时候,就是他们做的基本医护,为患者抢回了一些时间。然而,城市里的急救车仍然太少,人员流动太大,打电话的人永远比车多。现实,需要理解的现实。
第三集,团圆。讲的是器官移植。因为双盲的原则,所以他们拍到的,或者是被移植者,或者是捐献者。没有人知道对方是谁,信件也要通过医院转交。
少年的父母在各种心理斗争之后终于选择捐出孩子的器官,救了六个人。孩子的父亲对着遗体,那句轻轻的“走了,小子”,包含了他多少的不舍与深爱。
“你就当他变成了一颗种子,在其他人的身上发芽了。”
等待了很久心脏移植的患者,因为没办法及时赶到上海,而错过这次机会。下一次,又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一个病人等得久了,离社会也就远了。”
中国的器官捐献,任重而道远。
第四集,告别。上海的临终关怀病房,全是癌症末期的病人。有的人,抱着必死的心态,在这里住了5年,看着病房里其他人一个个地走掉。有的人,安排好自己的老伴,一下子就病倒了。
“中国的文化太忌讳死,所以都避而不谈。其实,只有更好的理解了死,我们才能更珍惜生。好好活着。”
第五集,选择。两个为了子宫的女人。一个人因为失独想要再次怀孕,四十多岁的年龄忍受着一次一次的痛苦,做试管婴儿,却一次又一次失败。另一个人,面临着可能要拿掉整个子宫的手术。她的病,在世界上只有6个病例。她们该如何选择。
“人生就是一场选择,尽管取舍之间很是艰难,尽管结果往往并不如预期美好,但能选择,就有希望。”
第六集,信任。儿童医院这个地方,信任可能是最大的问题。两个儿童医院的重病孩子,医生只能冒险手术。也有手术时的中断、放弃,医生和家长之间不断的沟通。
第七集,新生。三个新生的故事。有羊水早破不得不提前几个月就生产的母亲,有90多岁的胆管炎老人,还有先天失聪的孩子。新生不仅仅是新的生命,还有新的开始,没有病痛的开始。
第八集,坚持。两个病人都是第一次手术失败的病人,有中年人,也有年轻人。而这些手术,都长达6个小时以上。葛均波这位在心脏手术中首屈一指的专家,面对堵死的血管,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每一位走进医院的患者都希望医生妙手回春,但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是无力回天的窘境。医学不是万能的,很多无奈,我们无法回避,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坚持。”
第九集,也许是整个纪录片中最像故事的一个,也是最泪崩的一个,更是最引起热议的一个。现在在网上搜人间世,后面一定会蹦出来“张丽君”。一个怀着孕发现自己得了癌症的母亲,为了孩子选择不治疗,提前几个月生下孩子却只匆匆见了一面,孩子就被送到了儿童医院。
这个总是带着笑容说话非常风趣幽默的母亲,为孩子录了十八年的生日祝福。每次看到她和她丈夫一起插科打诨,恩恩爱爱,都难以想象她和她丈夫承受了什么。
也许,正如她说的,人生,就像在打扑克牌,如果不足够幸运,总会抓到几张烂牌。烂牌抓得多了,也就无所谓输赢了。
但是她至少在她或者的时候,满怀着爱和希望。
这部片子反映了医患问题,却又不仅仅是医患问题。
而我似乎不敢去触碰这些图片,似乎每看一张,就会心疼一下。哪怕我只是个旁观者,当生死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都会本能的回避吧。
在直面死亡之后,也许我们需要做到的更重要的事,是敬畏生命。
(文: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