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上一篇文章《总结一下职场里面最糟糕的10个现象(上)》中,我提到了企业篇的5个现象,主要讲了大部分企业会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来源于整个公司的文化、架构和价值观理念,跟管理者本身的水平和价值倾向也有很大关系。
今天,我们继续这个职场现象的这个话题,看看对于个人,又会有什么普遍的一些糟糕现象,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个人篇
06、错的总是别人,对的总是自己
职场里面的每个人,其实都在为了口碑而奋斗。
良好口碑,能让领导欣赏,让同事敬佩,让自己推进事情更容易,让自己升职加薪更轻松。
在打造口碑的过程中,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有好的坏的,偏偏,选择坏方法的,是大多数。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容易犯错,大多数人会选择事情出了坏结果之后,选择性地忽视自己责任的部分,而引导大家把关注点放在别的人、别的部门身上。
这是符合自利性原则的一种行为。
但这种行为放到今天,会被更流行的观点所击败:“出了问题先擦自己屁股的,才是优秀的人”。
但凡现在观念先进一点的企业,或者领导层觉悟稍微高一些的,都能知道这个道理。
遇事首先指责别人的,都不是什么好鸟。反而敢于第一个站出来说自己不好的,才是好的。
同样的,事情有好结果,第一个出来认自己的功劳的,心理状态大体跟上面类似,而如今,这也是被另外一种思想取代的:事情做的好,是别人很给力,我只是辅助了一下。
为什么现在的价值观,都倾向于认错不认功?这个以后谈,今天先不说这个。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在公司里面,尤其是萌新或者能力不足的人,都是倾向选择撇错和邀功。
这里面的底层逻辑,是极度缺乏自信。
这些人,担心客观事实不足以让大家站在自己一方,所以希望通过自己自己的话,来改变大家对事情的判断和认知,让自己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看吧,这明显就不是为了解决事情的态度,这本质就是把其他人当猴子耍。
我是极度不提倡这种态度的。
在企业里面,每个人最优秀的表现,不是具体事情的是对是错,而是整体价值观。
如果一个人能跳出事情本身,用第三者的角度来公平看待自己和其他人,然后以解决事情为目标来处理,那么,这样的人越多,企业越有福气。
07、爱用工作时长来衡量表现
相信大家也看到过有一些人喜欢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加班照,可爱吧?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以前是特别喜欢发。
一发就是好几条,担心大家看不到。
这里的本质,其实跟上面第一条是类似的,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只是这里被用作增强正面效果的方法,叫做:
我加班了,所以我很优秀。
我回忆起以前读书的时候,我们不管是做功课,还是测验考试,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从来都是以更快做完为好表现。
为什么到了工作,会变成,我要超时做,所以我很棒?
这里我们可以从2方面考虑:
1)任务量的问题
学校的功课或者考试,任务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完成总量一定的任务,用更短的时间,就意味着是效率较高。效率高,是一个被认为优秀的普遍共识。
但到了工作,
每人的任务是不等量的,而且会有额外任务的情况,所以,比较难用上面这个公式,来判断效率的情况。
于是大家也就没有了争分夺秒的动力。
你会发现,产品评估需求的时间,明明可以在1天完成,偏偏会跟你说3天。运营做计划,明明可以2天搞定,却会跟你说需要1周。
2)评价者的问题
在学校里面,实际上,老师也不会管你的答题速度(竞赛类不说)。做得快和不快的唯一区别,就是留给自己的打球娱乐的时间多和少。
但在企业里面,同事和老板,是一个非常确定的评价者。你的所有表现,都会被看在眼里。
在当前企业还是用钱买劳动力的时代里面,你每天的8小时是完全属于企业的。
而你加班多增加的时间,叫做你的时间做促销,买一送一。
你希望用这个来感动老板,感动上天,让大家知道你比公司的预期付出了更多。
通过上面2个维度,我们可以看到,
员工拉长工作时长,是有目的性的。
既有缩短时间无意义所带来的慢慢做的轻松感,也有拉长时间加班证明自己勤奋的进取效果。
比如华为,加班文化是出名的,但实际上,加班的时间是不是全负荷在工作?是不是任务多到必须争分夺秒干到996才能解决?
我们换个角度看,如果以目标和价值导向,要求按时按质完成,但鼓励更快完成,而不是鼓励通过拉长时间完成,是不是有可能能提高每个人白天8小时的荷尔蒙水平,让工作更快完成?
(这里说的鼓励,肯定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落地到涉及利益的相关政策)
如果企业文化不能改变,不能以价值和目标为导向,这种现象无法根除,因为这是人的本性。
这是整个中国企业的问题。
落到个人,就变成了这种以工作时长越长越自豪的观点。
08、藏着掖着技能,为自己保留竞争力
相信大家也都能在职场遇到过很好的导师,导师能给我们帮助,启发,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最好的礼物。
但是,能真正做到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的人,绝对是少数。
给信息,不给信息来源和渠道;给结论,不给分析方法和技巧;
还是那句话,会这样存在的原因,是因为符合人类本性。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是人类作为动物本能上的最强特征。
在最近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利刃出鞘》里面,白手起家成为富豪的哈兰,在死前的一晚跟他的每个子女说,从此不再给他们钱,也不需要他们为自己的公司打工。
乍一听,似乎是父亲不再仁慈了。可事实相反,是这老父亲变仁慈了。
他坦言以前那样做,其实是担心他们超越自己。但现在想通了,要让他们好,就需要让他们寻找自己的舞台。
老父亲对子女尚且有警惕之心,在职场的你追我赶氛围下,怎么可能不会有这种想法?
不瞒大家,以前的我也有这种私藏秘密不传授的想法,
但从几年前开始,我就开始发现,越是优秀的人,就越是会分享,而且他们会分享和指导的都是细节,他们似乎从不担心被人学了就超越他们。
到现在,我想明白了。
你所传授的所有知识和技巧,根本无法单独构成变强的秘笈。真正可以变强的,是一个人对世界的领会以及他的执行。
你听到的知识和道理,你不做,或者你无法坚持做,你就是不知道。
所以,仅从传授这点,就害怕别人超越,是不存在的。
正如我如今写的这些文章,都是我思考很久的精华,如果你看了,觉得有道理,然后笑一笑,第二天忘记了,那你和变强压根没有关系。
从另外一个角度,你如果看了,并且很好地执行了,真变强了,对我也构不成威胁。
我们把眼光放大一些:
1)我们能帮助别人变强,我们就算是对社会做了贡献了。命运会记住你的。职场里面一样的道理,让下属和同事成长,是管理者最大的确幸。
2)别人变强,甚至超越自己,是鞭策自己继续努力的良药。
09、极度在意管理范围,一城一池争破头
大公司尤其明显的现象。
在以前的大公司里面,我看着不同BU之间的你争我夺,为了多拿一个区域的业务,各种算计,剧情还真的像电视剧里面的那样。领导们的眼泪和苦水,我也看不少了。
后来,跟我们BU的老大聊起,他说了一个挺逗的话:
少一个地盘,日子照样过,钱也照给,看上去一点问题也没有啊。
原谅我,我的人性论又来了。
抢地盘,自古以来就有,战争都是这么来的,这是符合资源霸占的利己人性的。
但是在公司里面,不存在敌对的关系。因为宏观来看,公司的整体目标都是只有一个,底下不同部门不同人,只是分工问题。
我们按照价值导向,真心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才是最正确的跑道。
那些为了抢夺一时的资源,为抢而抢的,到头来大多数都会发现浪费了精力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记住,你今天特别在意的一些得失,你只要拉长时间看,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
所以,别浪费精力在这里。
好好想想,怎么把自己提升,怎么帮助别人,怎么帮助公司实现价值才是最好的做法。
10、搞不懂价值,还以为自己很牛逼
每个人对牛逼的定义,都是不同的。
但是谁的定义才算数?
在公司里面,老板的定义当然算数。
管理你的老板,我觉得是必须的,了解老板对牛逼的定义,能帮助你更正确地提升自己。
但是,我见过的大多数人才,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活在自己的体系里面,自我感觉相当良好,但是忽略了外在判断。
就以上面的第7点为例,有些人认为自己加班很多,所以应该升职加薪。而且还很鄙视其他不怎么加班的同事。
这得看老板的判断。
但我相信,老板基本不会只通过加班多与否来衡量的。
再比如,业绩好,是不是牛逼?
大部分情况下,它比业绩不好会更好一些,但不能就代表牛逼。
因为在公司里面,业绩不是个人能完全控制的,有很多因素,市场大环境、公司产品、机会、部门配合等等。
有一种幸运,叫躺赢。
在以前我们做旅游的时候,遇到某个国家的旅游环境突然变好,利率、新景点、签证政策等等的作用下,真的是随便拿个产品都能卖得红红火火。
这个时候,业绩就不能完全等同于牛逼了。
当然,在公司范围里面,也主要看你老板的判断。
我遇到过一些人,是属于那种,业绩好了,但不知道为啥好。天天拿着业绩炫耀,以为自己很牛逼。这种老板认同就认同了,不认同,就是死也不知道怎么死。
而且,我这里想说的,更重要的,是如下的观点:
我们需要找到通用的牛逼定义,而不只是仅限于某个老板、某个公司的定义。
什么意思?
人,不可能只会一家公司打工到老,我们会有跳槽的可能,有创业的可能,有躺在家的可能。
总之,我们的可能性很多,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些不管在哪里,都基本能通用,不依赖于主观判断的牛逼定义。
按照这种通用定义走,我们才能真正提升自我,无论去到哪,也都能知道如何让事情变的更理想。
这才是我们追求的。
那,什么叫通用性的牛逼定义?
哈哈,这个问题留给以后解答了。
今天写得有点多了,就这样吧。
由于我极度缺乏自信,所以我极度需要你的鼓励。
因此,我就撕破脸皮,请求你帮忙点一下赞,让我知道大家还喜欢看。
如果你想持续看,建议你关注我,后续我们一起探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