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与钱钟书

许多年以后或是明日的某时,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我们也许会发出这样的追问:我从那里来?要往何处去?作为人子即若平庸如陋巷的涂鸦,也难免陷进思考的泥沼。 杨绛先生以105岁的高龄溘然而逝,较她的先生钱钟书晚去了18年。“从此之后,只有死别绝无生离。”曾经两情不渝的允诺亦随着失手的书卷惊起的浮尘迷离在民国的光线之下。中华民国的悲剧或说是悲情,不是一个帝国毁灭后的举步维艰,也不是另一个帝国带来的亡国之虞,而是在几千年来第一次巨浪荡涤浴火重生的伟大时刻来临之时嘎然而止。 在新帝国的威权下她曾经旖旎的学者阶层终于还是剥去了昙花一现的名士风流裸露出几千年来深刻骨髓的犬儒文奴的本色。在魑魅魍魉挥挥手即令血肉模糊的野蛮年代,在满地黄花老无一处可爱的当代社会,钱氏夫妇用他们一世的眷爱向我们证明,从来仰慕的是学问,从来相爱的是情趣,最终执手偕老的是良心。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她只是注定了在抬眼相望心半许,转身已是艳阳天的那个懵懂青涩的时刻是如此的值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