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中的独一:从丁俊贵之言谈自我接纳与人生阶段的哲学心理学省思》
在当代中国知名心理学家丁俊贵先生的一段话中,他深刻地指出:“前半生不懂的太多,后半生有太多不想懂。不同的年纪养好不同的自己,别人再好也是别人,自己再不堪也是自己。我们都很平凡,但独一无二。”这句话不仅捕捉了人生阶段的微妙转变,更触及了自我认同、接纳与成长的永恒主题。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邀请我们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我们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构建自我,又如何在与他人和世界的互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
一、人生阶段的哲学心理学解读:从“不懂”到“不想懂”
丁俊贵先生的话起始于对人生阶段的观察:“前半生不懂的太多,后半生有太多不想懂。”这并非简单的消极回避,而是对人生认知过程的深刻洞察。从哲学角度,这呼应了苏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前半生的“不懂”代表着一种开放性和求知欲,是自我探索的起点;而后半生的“不想懂”则可能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类似于道家的“无为”或斯多葛学派的“接受不可改变之事”。
在心理学上,这可以与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相联结。埃里克森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核心冲突。前半生(如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常涉及身份认同与亲密关系的探索,个体渴望理解世界和自我,但往往因经验不足而“不懂太多”;后半生(如中年和老年)则转向生成与整合,个体更关注内在平衡,选择性地“不想懂”那些无关紧要的干扰,以聚焦于自我实现。这种转变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成熟的筛选机制,帮助我们在信息过载的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
例如,在青年时期,我们可能拼命学习社会规则、追求他人认可,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在平衡“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而到了中年,我们或许更倾向于荣格的“个体化”过程,接受自己的阴影面,不再执着于外在评价。丁俊贵的话提醒我们,每个年纪都有其任务,强迫自己“懂所有事”反而可能导致焦虑或异化。通过接纳这种阶段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养好不同的自己”——即在不同年龄培育相应的心理资源,如青年的好奇心、中年的睿智和老年的平和。
二、自我与他人的辩证:别人再好也是别人,自己再不堪也是自己
丁俊贵先生接着强调:“别人再好也是别人,自己再不堪也是自己。”这体现了哲学心理学中关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核心议题。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视角来看,人常陷入“他们”的日常性中,盲目比较和模仿他人,导致自我异化。丁俊贵的话呼吁我们回归“本真性”——接受自己的独特性,即使它不完美。
在心理学领域,这关联到卡尔·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罗杰斯认为,健康的自我源于无条件积极关注,即接纳自己的全部,而非总是与他人比较。社会比较理论(费斯廷格)指出,过度比较会引发自卑或焦虑,但丁俊贵的话提供了一种解药:认识到“别人再好也是别人”,意味着放下嫉妒,欣赏他人而不失自我;而“自己再不堪也是自己”则鼓励自我同情,正如佛教哲学中的“自爱”与“慈悲”,接纳自己的脆弱作为成长的一部分。
实用上,这可以应用于日常心理调适。例如,在面对社会压力时,我们可以练习正念冥想(源于东方哲学),观察思绪而不评判,从而减少对外在标准的依赖。同时,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幸福源于发挥自己的潜能,而非模仿他人——我们可以更专注于内在价值,培养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眼中的“好”。丁俊贵提醒我们,真正的心理韧性来自于拥抱自己的平凡与独特,在平凡中见非凡。
三、平凡与独一无二的悖论:我们都很平凡,但独一无二
最后,丁俊贵先生以“我们都很平凡,但独一无二”作结,这捕捉了人类存在的悖论:一方面,我们共享普遍的人性(平凡);另一方面,每个个体又有其不可复制的特性(独一无二)。从哲学上,这让人想起康德的“目的王国”概念——每个人都是目的本身,而非手段,因此具有内在尊严。海德格尔的“此在”也强调,人的存在总是具体的、独特的,即使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中。
心理学中,这呼应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发现并表达自己的独特性,但同时承认我们都有基本需求(如归属感),这使得我们平凡。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进一步阐明,即使在最平凡的环境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选择态度找到独特意义,正如他在《人对意义的追寻》中所说:“生活并非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跳舞。”
对于读者而言,这意味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践这一理念:首先,接受自己的平凡,减少完美主义压力,这有助于降低焦虑和抑郁风险(参考贝克认知疗法);其次,培育独特性,通过日记或创造性活动表达自我,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在中年危机时,重新评估生活目标,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而不是社会期望,从而在平凡日常中活出独一无二的价值。

丁俊贵先生的话,从哲学心理学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自我接纳与人生成长的蓝图。它提醒我们,人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前半生的“不懂”是学习的契机,后半生的“不想懂”是智慧的沉淀;与他人比较徒增烦恼,回归自我才是安宁之源;在平凡中,我们恰恰能找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正如庄子所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接纳带来自由。
在这个旅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懂多少或比别人好多少,而在于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平凡却完整。让我们以丁俊贵的话为镜,照见自己的心灵,在每一个年纪活出最好的版本。
丁中力
202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