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读过干国祥老师《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封皮上有干国祥老师的照片,长发披肩、骨骼清瘦,有点儿像林清玄,也有点儿像蔡志忠,也像武侠剧里那些修仙的道士,便觉此人不俗。
《破译教育密码》这本书的内容跟他本人就更贴近了,从童年开始写起,他人生重要经历基本都在里面了,不过这本书是2013年5月出的第一版,他的故事也就停止在2013年之前。
好在,今天我又从阿牛老师的《名师外传》里读到了干国祥老师近几年的一些消息,对干老师从一个普通教师发展到名师的历程大致有了些了解。
从干老师的童年一直到他工作几年后,其实,他的人生和很多有点儿清高有点儿文化的人并无大异,有诗人特质,不太爱与人交往,有点儿特立独行,爱读书,聪明,生活中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我们的身旁总是有这样的人。
用干国祥老师自己的话说“一直到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我仍然被认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可是教育这件事情,作为一个一线老师,我深有同感,在选择做老师时,自己并不明确这是自己的终身追求,很多人是在上了道之后,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教育。
当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旦扎根,向上伸展的动力就增强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这些道理都是相同的。大多数人都有英雄意识,都想做自己领域里优秀的人。那么如何走向优秀呢?跟着干国祥老师一路走来,发现具备以下几点,这些对于一个想走向优秀的人都有着借鉴意义。
第一, 思考深入,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从童年开始,干国祥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往往,喜欢孤独的人都爱思考,也爱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可能是因为孤独才思考,也可能是因为思考才孤独。
他穿梭于各种书籍,穿梭于各种宗教思想,但却不痴迷或迷惑于任何一种书籍或思想,他能走进去,还能走出来,对任何理论都不盲从,都有质疑,都有自己的深度思考。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不会任自己这样沉醉于任何一个大师的声音中太久的,因为我不想成为谁的信徒,我只想把他们作为我的朋友。
第二, 读书、写作、公开课三件宝。
干国祥老师读了很多书,多到让我怀疑自己,我还有走下去的希望吗?光是读书这一样,我也要恶补上好几年啊!当然,我也在书中发现,干老师也不是从幼年开始就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是中师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知识的建构和学术研究的基本训练,也是在他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之时,才开始了天问式的阅读,不甘寂寞,深入啃读,他走的是一条自我教育的道路。
要成为一个名师,是一定要有叫得响的公开课的,书中的《斑羚飞度》课堂实录,在经历这么多年后,读起来仍然非常有味道。要成为名师,写作也是绕不过的关卡,干老师早年作品不多,大概在他决定走上语文名师的专业化道路之后,在他的梦想越来越饱满之后,他的作品开始多了起来,每篇作品都有独到之处,就像他的人。
第三, 他是敢于出走的孩子,走出半生,仍是少年。
干国祥老师是个勇敢的孩子,试想,有几人能够抛却相对安稳的公立学校的体制生活?都有妻儿老小,都会面临生活的困难。
出走第一站的私立学校几乎榨干了老师们所有课余时间,情怀、梦想、抱负,在这里很难实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些人的心中,在这个时候,是甘于现状还是继续折腾?他选择了再次出走。
出走杂志社,又自己办学校,又成立南明教育集团,干国祥老师大踏步地走在自己理想的路上,坎坷依然在,梦想依然在,在教育的道路上,他就是那个追风的少年。
第四, 他有自己选定的兄长。
干国祥老师是个清高的、孤僻的、有自己一定之规的人,这注定他在世俗中找不到趣味和共鸣,他的灵魂在种种阅历中打磨,逐渐走向完全独立。
他不是不需要朋友,他是需要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有自己选定的兄长,他和他的兄长在属于他们的华山论剑,他们都有着对教育宗教般的情怀,他们要的是在教育的路上淋漓尽致的人生。
干国祥老师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他人生中的好多经历,都让我觉得很近很近,好想跟他近距离接触一下,以至于不让我从书中得到的一点信息,错解了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