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


不怕你笑话,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我还真的只没去过新疆。可对新疆都有着不解之缘。

小时识新疆,是因为一本大概名叫《红柳》的小说。是写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开垦新疆荒原的故事。后来听说父亲的一位好朋友去了新疆建设兵团,在五家渠,娶了一位城里的漂亮的姑娘。多年以后,那位婶婶笑说:是你叔把我骗去的。婶婶心甘情愿地被骗了一辈子。

小时候家里贴着一张风景摄影,叫伊犁。觉得伊犁好美!长大一定去看看。

长大后,一位乡亲去了霍尔果斯。那么遥远的口岸啊!一下子将新疆拉得很近。

毕业后,知道了一位叫李狄三的人。毛主席称赞他是"盖世英雄”!是他,当年就是以新疆出发,率领一众勇士,拔涉万重雪山挺进西藏,为西藏与新中国的统一开辟了道路,也献出了生命。如今,在阿里,最高的纪念碑是李总指挥的,最多的香火是献给这位神圣的菩萨的!我也为此有些小骄傲:他是我们家乡人!

有一年,一位警察学院的书记对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们的学生讲一讲民族?我非常惶恐地予以推辞:我可不敢。他说:我看过你为新华社写的关于新疆民族及宗教问题的长篇文章,很中肯很有见地。我谢绝:我只是对民族地区走得多一点,对新疆情况关注的多一点而已。

的确,我没去过新疆,但对新疆却有着美好的印象。

有一个故事,使我对新疆及建设兵团久久不能忘怀。

这个故事是一位青年朋友对我讲的。

认识这位小朋友是一场偶遇。

那一天,一位老人在街边砸石子,石子把皴裂的手又震破了。一旁一位久视不走的男孩好奇地问:奶奶,奶奶,看你的手都破了。怎么你就不戴手套呢?老人头也不抬地呵斥:滚犊子去!要能能戴手套,我还砸这个呀!

小孩走了,但我记住了他的模样。

若干年后,跟他熟了。他给我讲了一个有关坎儿井的故事。他是这样讲的(未加修饰):

我是2018年去新疆的,借水走到了一位阿姨家。阿姨是内地口音。见生人来了,她很高兴。给我们讲了她与坎儿井的故事。

夫妻从内地来。新疆干旱缺水。爱人挖井,她修渠。爱人去世后她不接受政府给的任何好处,不接受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太有志气了!

一身衣服干净利落,一辈子守在爱人去世的地方,只为守,只为每年清明和十月份的两次烧纸。

好几年没见阿姨了,当时阿姨牙都快掉光了,不知道现在还活着没活着。见到的这位阿姨,她让我特别感动。

用一生等一个人,19岁到了新疆跟随她的丈夫修坎儿井,两年后挖井塌方丈夫遇难,她再没有离开那个地方。

当时听阿姨不紧不慢的讲她的事情的时候,我哭了。阿姨一直说,却不哭。她说眼泪都就流干了,没有泪了。

我问阿姨你为什么不回内地?

阿姨说:回去了也没有家了,不如在这里守着他,他在的地方就是家。至少每年给他烧两次纸。连张纸都没人烧,他该多孤单啊!

她说:我就在这里扎根了。结婚时,我就承诺他的。可惜的是连个孩子也没能留下!

哪个阿姨住的小房子的院子里种着葡萄树。那树长的很茂盛,葡萄很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