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父母,释怀原生家庭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教师母亲跟同事一家三口带着自己八岁的儿子在去九寨沟旅游时遭遇地震,当晚下榻的喜来登酒店距离震中1公里,作者记录了震后48小时内自己看到和经历的一切。

文章很长,但是我很仔细地看完了,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钦佩这位母亲,在地震面前的沉着和淡定,各种当机立断,各种决策和考虑,对于孩子的安抚和照顾,还有对自己看到的、经历的这一切所持有的自己的看法。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这样的母亲是多么难得,我想如果是我的妈妈和我遭遇这样的情况我妈可能也会发挥自己母爱的天性,但是可能达不到像这位教师母亲一样有见识、有魄力。

我不是羡慕别人的父母,我早已过了那个年龄,我只是突然理解了每个人的经历和阅历不同真的会造成很多差异。但是,无论怎样,我的父母已经给予了我他们所能给予的最好,这就是我应该知足和感恩的。

前些天在男票家跟男票妈妈吃饭聊天,因为一些观点的不同引起男票妈妈的不满,于是男票妈妈情绪激动地跟我讲道理,后来或许是感觉到自己言辞太激烈,男票妈妈安慰我,你别跟阿姨生气,阿姨没上过大学,没你们想的那么全面...

当时听完这句话的时候一方面自己的内心是委屈的,为那些伤自己自尊心的话语,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她这样说目的就如她最后说的那样希望我不要跟她儿子说这件事,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夹在中间为难...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理解了这句话,结合前一段时间看的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我开始明白为人父母的苦衷,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谁都想要成为一个好的父母,但是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有充足的准备合格后再为人父母,大多数的家庭父母都是跟孩子一起摸索中成长,谁能没当过父母就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父母?怎样去规避可能会对你造成心理阴影的情况?怎样对你更好的关注、开导或教育呢?

网络图片
看完这本书再结合这篇文章我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和无奈,很多时候就像曾经看到的那幅画一样,搬起砖我就没法抱你,放下砖我就没法养你。总在强调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也要从父母辛苦的角度多为父母考虑一下。

因为经历、阅历、学识的不同就是会对人的思想产生不同的影响,而生活的现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父母的取舍。父母想要给你一个更高质量的生活,于是没法给你更多的关注和陪伴,这是不矛盾的。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每天朝九晚五还能看看心理书籍关注你的成长、疏导你的情绪。

所以我现在也开始从一个怪罪原生家庭、一直想包托原生 家庭的无知姑娘变成了一个理解原生家庭的无奈、试图改变原生家庭对自己影响的人。自己最近看完了北大才女刘媛媛的新书,这个跟我同龄的90后姑娘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原生家庭或许有很多的心酸或者负面的影响,但是只有你可以决定自己到底想要和能够活成什么样的自我。

so,不要出了问题就怪原生家庭了,原生家庭的锅不要再让父母来扛了,原生家庭千千万,但是只有你才能控制你周围的一切包括你的成长环境带给你的、真正沉淀下来的应该是什么。如果你选择积极看待,你就会收获阳光乐观的自己,如果你选择消极否定,你收获的就是脆弱悲观的自己。

反观自己的成长、自己的性格,或许你可以总结出很多原生家庭的好与不好,那么你就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避开这些雷区,不要让自己儿时的阴霾延续成孩子的噩梦,也可以放大自己的阳光快乐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活泼的少年~

父母的经历、阅历和学识决定了她们会成为怎样的父母,对于父母我们应该永远都保持一颗理解之心和感恩之心。更何况每一位父母都想成为更好的父母,也许没有时间,也许没有榜样,也许没法借鉴...谁都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经验不足,双方理应多多包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