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敌的大王
9月上旬,看到一则名为《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内容》的新闻,大王脑中当下就把这个标题加工成了“幼儿园不得虐待小孩儿”。
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教育部网站9月7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 (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拟明确,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大王自己笑过一阵后,发现网友的反应普遍不轻松,基本都是老生常谈的对孩子又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大王宁愿相信这些文章都是早教机构的营销手段,而不是家长们因为不了解儿童发展规律的胡思乱想。
你走过的路,别人早就走过了,而且没有走到底。
——周树人(不是)
无处不在的焦虑
对“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并不是中国家长独有的,不过这种现象在我国盛行似乎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才有的事。上世纪刚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时,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从计划经济的工作分配制度中走来的家长们对日后社会上的激烈竞争既没有经验也无从预见,故而70后和80后基本都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等过了一二十年,第一代走入市场经济的年轻人遭受社会的毒打,父母们和将来要成为父母的才回过神来,社会的规则已经完全变了,竞争的压力和随之而来的焦虑使得孩子们的“起跑线”越来越提前,甚至连胎教也应运而生。
再看西方的幼儿教育,他们的孩子好像就没有我们这样的压力,该玩玩,该闹闹,一切都遵循孩子的天性而为。难道他们真的不担心孩子们没有早早打好基础,将来在社会的竞争中落后吗?当然怕啊。他们进入工业时代和市场经济都更早,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很多他们早就经历过了。
在上世纪,欧美的一些大众媒体就宣扬:婴幼儿完全能够学习。还有专家宣称,给宝宝读故事或者让他们接触音乐这样的活动,能促进大脑发展和智力提高。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在1992年启动了“阅读起跑线”项目,获得了大量家长的响应。该项目给婴儿从0个月起就安排了阅读计划,声称能帮助父母促进6~9个月的婴儿的“前文字技能”。而事实上,1周岁前的婴儿连视力都没发育完善。除此之外,当时有许多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每天用4~8小时来学习。
看了这些,肯定有些家长更加焦虑了,外国人也给孩子早教啊,凭什么我们的孩子要被“法定虚度”童年啊?其实人家现在已经不走的路肯定不是什么光明大道,你非要走就是一条道走到黑。
失败的早教实验
大家知道德国的工业高度发达,但可能不知道他们还进行过真正的工业化早教。
二战后德国经过一系列改革,再加上联邦德国(即西德)人民较高的劳动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经济高速发展。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政府可能是考虑到国家建设需要更多高水平人才,曾经一度打算把传统的、让孩子玩闹为主的幼儿园,全都变成以教孩子写字算算术这种早教为主,为量产高级人才做预备。
于是德国政府资助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研究者选择了50个以早教为特色的幼儿园,和50个以玩闹为主的传统幼儿园,对所有这些孩子进行跟踪比较。
一开始,的确是早教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学习水平更高,而且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孩子们上小学以后。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早教幼儿园的孩子都提前学习了,孩子刚上小学一看老师教的自己都学过,心理上想必也有优势,可谓是赢了起跑线。这完全符合现在中国家长们的切身感受。
但是,那个优势并没有一直保持下去。到小学四年级再看,早教组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习优势,而且他们的成绩还显著低于传统幼儿园出来的孩子。
早教真的能让你赢起跑线,但是你真的领先不了多久。就像你小时候手短脚短,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够到一些东西,等长大了轻而易举就能触及,但小时候的刻苦付出反倒还让你退步了就有点出乎意料了。
所以德国政府只能取消了改革幼儿园的计划。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发达国家的好高中、好大学比中国的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强度还高,但是发达国家的幼儿园并没有搞中国家长期盼的那种提前教小学内容的早教——因为那不科学,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是什么“国际先进水平”。
类似的研究曾在欧洲的不同国家及美国被多次重复,现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早教带来的早期优势会在一到三年内被冲刷掉,然后还可能会被逆转。
德国那个研究还发现,早教组的孩子不但成绩被人逆转,而且在社交和情感能力方面,还有明显的欠缺。这才是早教最大的害处。
美国一项类似的早教研究做得更彻底。1967年,研究者把密西根州的68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随机安排到传统的、基于玩闹的幼儿园,和以老师直接教学为主的早教幼儿园中。为了保证效果,研究者还每隔两周家访一次,教给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的风格教育孩子。这项研究一直跟踪到这批孩子年满23岁。
学习成绩方面的结论跟德国的研究一致,早教组有个初期的优势,然后很快就被抹平了。而且这些孩子的创造性相对较低,对考试的紧张和焦虑程度较高,对成功的自豪感不强,对未来的成功自信不够,对学校缺乏热情。
但这项研究最惊人的发现是在孩子的为人处世能力方面。到15岁的时候,早教组的孩子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次数,是传统组孩子的两倍。到了23岁,传统组有13.5%的人曾经因为犯罪而被捕;而早教组这个比例高达23.4%。早教组还有19%的人曾经用武器威胁过他人,而传统组一个都没有。
总体而言,早教组的孩子更容易跟人发生摩擦,更容易犯罪,更不容易结婚。他们不擅长与人相处,无法和谐地融入社会当中。
当初只有短短一两年的早教,竟然造成了终身的危害!
规律不允许你着急
9个月以下的孩子不需要额外的音频和视频多媒体信息。长时间让孩子听音乐看电视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不能集中注意力。
18个月以下的孩子只有听真人说话、在有互动的情况下,才能提高词汇量。其他方法一律没用而且有害。
两岁以下的儿童只适合接触三维的物体——也就是真实世界里那些寻常的物体,比如玩具和人。而二维的东西,比如书本和图画,只会妨碍他们感知能力的发育。
人的听觉、视觉、各种感知能力、大脑的发育是讲顺序的。提前给一个不该给的刺激,很可能让这时候该发育的东西发育不好。看看中国的孩子近视率越来越高,发病时间也越来越提前,真是让人痛心又无奈。
有不少家长看到自己年幼的孩子随意涂抹的“画”有一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风格时,都会觉得自己孩子是绘画天才,忍不住为他去报个画画班。殊不知这种新奇的风格只是因为孩子的大脑缺乏在平面上转化立体物体的能力,这不是训练不够,而是他们的脑子根本没这个功能。作为已经有这个功能的成年人再去看这些不同大脑工作模式下画出来的画自然就新奇独特了,这不是绘画天赋,迟早有一天他们会变正常。对三维立体的理解能力要等到上小学后才会逐渐发展,没办法提前,所以系统的立体几何课要到初中才教,而且是比较靠后的课程。
如果提前让儿童去学画画,而遇上的老师又正好是个不懂少儿发展规律的,上来就教素描、画石膏像,这就等于是在教透视、教三维物体到平面的映射了,对于没有这个功能孩子这将扭曲他们对三维关系的理解,同时过早地学习绘画技巧和套路也会影响他们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这样的画风很有意思,但并不独特,小孩都一样
那幼儿园真的让孩子玩玩闹闹就可以了吗?当然可以,因为玩闹也是学习!学前期(4-6岁)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期,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探索周围的东西都是干什么的,揣摩周围的人都在想什么。更重要的是,跟别的孩子一起玩闹,是一种社交演练。孩子必须在实际互动中学会公平、尊重和社交界限,学会分享、帮助和友情,学会怎样跟人相处。
因此,只要学前教育项目能为儿童安排大量游戏时间,以及能让他们在充分的团队互动中学习一些技能,就能帮助不同家庭环境的儿童都获得社交能力和沟通技能,还能帮助他们理解规则和惯例,使他们可以从家庭生活中顺利过渡到小学班级里的集体学习。
到底该听谁的
关于早教的问题,社会上的声音肯定很多,不同观点出自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却未必都符合家长和孩子的利益。
国家都要立法来明令禁止幼儿园教小学内容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多严重了。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在舆论上制造恐慌、刺激家长,更多的是在为自己的钱包考虑吧,他们才不管你们的孩子将来会不会废掉。
国家是最在意人口素质与人才培养的,那是国之根基,政府有大量优秀的教育学家、专业人士,他们出于少年儿童的发展规律来制定各年龄段的教学计划,不让早教肯定不是要害孩子,而是为了他们好。而社会上的砖家说的话你可要好好考量一下他们到底为了什么,是不是瞄准的是你的钱袋。
“拔苗助长”这个道理中国老百姓自古就懂,强迫式的早教是残害儿童。不顾孩子成长的规律,无视孩子自身的禀赋与特质,看似赢在起跑线上,实则贻误终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