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的哲学经典,可以指导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虽然没有给你在每一种选择上提供方案,但却会告诉你正确的思维方式。它提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做人观念。这两种不同的做人方法,到了现代却遭到很多人的非议,甚至把它当作笑谈。然而,高人却时刻谨守成就了自己,常人把它当作笑料,却始终离不开庸常的窠臼。自然的法则是:不同的选择,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即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难以该改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虽然强大,但待人接物,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显得很卑微,没有智慧的人即便很卑弱,待人接物的时候,却把自己抬得高高在上,似乎高人一等。《道德经》这样说,是因为它的哲学体系的基础是自然法则,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对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总结,得出了这个结论。
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一生谨守,没有智慧的人,却把它当作笑谈,难道有智慧的强者身上有谦卑的特质,没有智慧的弱者身上有自我标榜的特质,又或者待人接物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智慧的人能够看透其中的利害关系,而没有智慧的人看不出它的关键之处,才才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的出现。
自然界中常会出现一种现象,每当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的时候,那些枝干挺拔,树冠 繁茂的大树,常会被拦腰折断,或者会被连根拔起,因此失去生机;而那些纤弱的小草,虽然也会受尽蹂躏,但绝不会被拦腰折断,更不会被连根拔起,等暴风雨过后,它们又会很快恢复郁郁生机,葱茏一片。在暴风雨面前,为什么小草和树木的结局会截然不同?
疾风知劲草
小草是柔弱的,暴风雨狂虐的时候,它只会顺着风势柔弱的倒向一边,狂风转变了方向,他的柔顺的身躯也会随着转变方向,正因为它的这个特性,保护了自己;而大树却截然不同,它躯干挺拔坚硬,树冠繁茂,暴风雨来临时它会用自己的身躯去抗击,当它的抗击力抵挡不住暴风雨的肆虐时,自然就会被拦腰折断,或者连根拔起。
老子观察到这种现象,悟透了其中的道理,把这个道理扩延到人的社会生活中,所以在《道德经》中说“强者处下,弱者处上”。有智慧的高人,同样也悟透了这个道理,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虽然很强大,但表现得很谦卑,很柔顺,他们知道,只有保持谦卑的状态,在遇到更强大的力量时,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让自己不受损伤。
而没有智慧的人,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很强大,但他们羡慕那些强大的人,便在语言上标榜自己的强大,在待人接物上,抬高自己,以标榜自己的强大,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他们不知道的是,当他们遇到比他们强有力地打击时,就会变得不堪一击,让自己受到很大的伤害。
有智慧的强者,表现得很卑弱,没智慧的弱者,却表现的很强大,两种不同的做人方法,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前者愈加强大,后者却愈加弱小;我们常人很难窥窃到这个高深的道理,但是《道德经》却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值得我们深思,牢记。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善于选择和敢于放弃。
许多事,认真就输了;但是不认真,连赢的可能都没有。有些东西不管对错,总得先迈出一步试试,也许万劫不复,也可能是柳暗花明。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正确的选择,唯有拼命努力,让自己的选择变得正确。
可以接受失败,但绝对不能接受未曾奋斗过的自己。人生就是一条坎坷曲折的路,即使不断的跌倒,也一定要爬起来,坚持自己的梦想。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
要留下人生足迹,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要少走人生弯路,就必须三思而后行。
如果想走出阴影,就让脸面向阳光;如果想告别懦弱,就让心在历练中慢慢坚强。
没有哪件事不行动就可以实现,这世界虽然残酷,但只要你愿付出努力,总会有出路。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努力,不断选择,不断放弃的过程。所谓正确的选择,就是在不断尝试中得到的最终正确结果的学习过程。
人一生就是学习的过程
而求学和求道是不同的。求学是要一天天的增长知识,通过学习,学到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求道则不然,当我们走在道的路途中,越是接近道,人的欲念就会越是减少,私心也会随之而减少,张扬的个性也会得到收敛,最终达到回归初元的虚静,从而随心所欲地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境界。
得道才是人最正确的选择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