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智囊》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刘朝莹给我们做的报告
1.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
2.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题记
一、体验式教学
互动参与(霍桑实验)
学生积极的情感(感性+理性)
认知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增强班级凝聚力
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经验导致的个体改变。
很多名句告诫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活到老,学到老;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祖母规则:吃完蔬菜才可以出去玩,也叫“普雷马克原理”。
可以通过允许在完成不愉快的活动之后从事愉快的活动来促成行为。
课题中的应用:
1.确定你希望学生做出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出现时,予以强化。
A. 开始新的学习任务时,每一步都应该受到强化。
B. 对接近目标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
C. 分解成小部分,并充分给予奖励。
2.告诉学生在所期望的行为表现,当他们表现出来时,给予强化,并告知原因。
3.在恰当的行为出现后,尽快地给予强化。
三、四岁以后的孩子才适用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可以培养孩子的逆商。
三、强化的运用
(一)强化分类:连续强化(所有符合期待的行为都要强化)和间歇强化(有些目标行为得到强化,有些就没有伴随强化)
(二)连续强化
适用时间:刚开始和孩子建立契约的时候
优点:孩子可以在一开始尝到甜头
缺点:时间长了,孩子会产生依赖
比如:孩子每次做饭就奖励10元钱。
(三)间歇强化
1.定时强化:规定的时间间歇后如能做出正确反映,则可获得强化。例如:每个月发工资、学校安排期中、期末考试。
优点:有规律可循
缺点:可能会出现考前突击现象
2.不定时强化:在一个时间段内,两次强化之间的间隔是不确定的。例如:学生在平均每两周一次小测验,但是具体在哪一周,学生并不清楚。
优点:减少了孩子对外界的依赖,提高自觉水平。
3.定比率强化:产生一定次数正确反映之后给予强化。例如:孩子做5次家务,给予一次奖励。
优点:按结果强化,多劳多得,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激励效果显著。
4.不定比率强化:若干次正确反映之后给予强化,但每次强化给予的反应次数不确定。例如:孩子第一次做5次家务,给予一次奖励;之后做7次给予一次奖励;再做6次给予一次奖励。
优点:对奖励的依赖性最低。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就是不定比率强化。
四、观察学习经典实验
成人榜样对儿童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在决定外部行为方面,实际行动比说教更有力量。
大人就是孩子的榜样!身体力行比说教影响大!
观察学习对教学的启发
观察学习在课堂中的运用
1. 注意阶段:树立榜样,吸引学生的注意
2. 保持阶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重复练习
3. 再现阶段:独立模仿,教师给予积极反馈
4. 动机阶段:相信强化机会会增加,内化行为
举例:捣蛋学生A和B,A只要集中注意力,完成课堂表现,老师就表扬和奖励。结果:A的行为好转,B的行为也好转。并没有对B做什么,但B跟着转变了,这就是带动的作用,所以,班主任一定营建良好的班风!
孩子的问题实际是孩子和家长互动的问题!只是在小学阶段,家长的责任更大一些,并不是孩子没有责任!
五、梅肯鲍姆的自主学习模式
(一)用于认知行为矫正:
1.认知示范:一名成人榜样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大声地自我陈述
2.外显的外部指导:儿童在成人榜样的指导下从事相同的活动
3.外显的自我指导:儿童从事活动时大声地进行自我指导
4.渐隐的外显自我指导:儿童在完成的过程中小声的自我指导
5.内隐的自我指导:儿童通过自言自语来指导自己完成活动
(二)梅肯鲍姆的自主学习模式
举例:举手发言,教师示范,学生的自我指导:“如果我大声说出答案,就会打扰其他同学。我应该举手,等着教师点名。这对我有好处,看,我会等了。”
√一把尺子,两个标准。
√一把尺子:全班一个标准,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两个标准:一个指做事要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一个指我的行为是否对集体有贡献。
六、行为契约法家校合作
行为契约效果
1. 学习自主性改善
2. 成绩显著提升
3. 目标时间管理能力提升
4. 亲子关系和谐度提升
5. 家庭满意度增加
行为契约互动目标3原则
1.目标少而精;2.目标可量化;3.前进一小步。
1.目标少而精
有少而精激发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具有挑战的勇气。
可以一次只签订一件事情的行动契约,养成习惯之后可以再签订其他方面的
2.目标可量化
比如用“阅读两篇短文”的量化目标,代替以前的“每晚阅读”
比如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换成每天阅读不少于多少页
3.前进一小步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打破心里的顾虑和障碍,设定一个看似不需过度努力就能达到的小目标,每天可坚持,坚持可成功。
目标分小化,孩子更容易接受。比如定目标的时候说一个星期要记住15个成语,孩子说多,然后改成每天2—3个,孩子爽快地答应了
学生作业磨蹭,目标定为第一周每天提升一分钟,孩子就容易接受。
相信“相信”的力量: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行为契约互动奖励5原则
1.相互成就;2.成人之美;3.物质精神两手抓。4.及时与量化奖惩;5.双60分原则。
1.相互成就:孩子和家长相互成就才能双赢。
2.成人之美:我想要一个苹果,而你倾其所有给了我一车梨,别人说我不懂回报,可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苹果而已。
3.物质精神两手抓:自由和权利是永不过时的精神奖励。物质精神两手抓,使得孩子不但在物质上得到奖励,精神层面也得到充分肯定,真正提升孩子的内驱力,达到对下次继续认真完成的期待。
4.及时与量化奖惩:
奖惩设定的必要性:反馈作用、承担责任、支持孩子的梦想、核心目标定契约(不需要事事都定契约)、契约与爱
奖惩设定能让人表达更坚毅:很多人不是不能坚持,而是没有找到心怀热情的目标。事实上,环顾四周,不少人都在坚持一种“正确而无趣”的生活。
“以惩罚孩子作为父母的奖励”和“以奖励孩子作为父母的惩罚”都是不合适。孩子喜欢的事情,放在对孩子的奖励中,不要放在对父母的惩罚里;相互成就,让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想要的,而不是通过让别人出错获得自己想要的。
5.双60分原则:双方各做一些让步,目标即算达成,不必达到100分。
行为契约互动执行5要素
1.温和沟通;
2.坚决拒绝;
3.安抚情绪;
4.同伴影响;
5.坚持打卡。
得其意忘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