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析:碳中和、净零排放、气候中性

喜欢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ISO标准和《IPCC指南》的相关正式发布,本文仅作为个人见解和引发关注术语的一致性问题。知识所限难免错漏,也欢迎讨论和指正~

自从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来,“碳中和”一词一度成为国内最热门的时尚词语和热门话题。一年以来各种夹杂着“净零排放”、“气候中性”的用法随处可见,不得不仔细分一分、辨一辨。

碳中和来自“Carbon Neutral”、净零排放来自“Net Zero Emission”、气候中性是“Climate Neutral”,这三个词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碳中和”来自Carbon Neutral的直译,但严格来讲广义的碳中和不单指二氧化碳的中和、而是指n种温室气体的中和,比如主流国际标准PAS2050/ ISO14067 / PAS2060等都提到的是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 GHG),《京都议定书》要求全球管控的是6种。我们试着想一下: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按照GWP100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所以叫“二氧化碳当量中和”,进而简化成“碳中和”——也有些道理,毕竟我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其实我发现老外也不是每次说到二氧化碳就真的用Carbon Dioxide,有时就用Carbon。。。。。。

净零排放”按照Net Zero Emisson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字面意思:“没有任何排放”(是先天优势),不是通过抵消手段,不然就跑到碳中和的意思上去了(碳中和是指允许排放但通过抵消手段使排放量计算结果为零,算后天努力),但也有文献把“净零排放”与“碳中和”一词等同使用。

气候中和”一词由Climate neutral 翻译过来,听起来就很高大上,我也问过老外,他们也觉得“气候中和”的字面意思明显大于“碳中和”,至于为什么也是觉得跟整个地球和宇宙有关。。。。。。结合LCA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ISO14040/ISO14044)进行的影响评价结果同时会考虑例如水足迹、臭氧层耗损、酸化、人体毒性影响等方面的这一思路(不仅仅关注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增温),所以个人觉得至少这些都做到中和那才叫“气候中和”,气候中和也许是碳中和之后的下一个目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