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第三个周日是父亲节,据说这个节日始于1910的美国,那是多德夫人父亲的故事,今年的父亲节我和朋友们讲自己父亲的故事,在倾听中我一次次泪目,在讲述中我心中涌动着身为父亲女儿的骄傲和感激。是的,无论自己的父亲是肩扛锄头、满面尘灰的农民,还是普通工人、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学者、专家,风流潇洒的艺术家,他们在儿女的眼中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山,他们带给我们的力量、智慧、影响深入骨髓,伴随一生。
在讲述中,有很多朋友说,年轻的时候不懂父亲,甚至是在他离开后才渐渐懂得他--因此有了生命中最沉重的遗憾。一位姐姐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她因为8岁时偶尔听到一句父亲对于自己女儿身的嫌弃而自卑怨恨、因父女间不太和谐的相处而疏离,后来才渐渐懂得父亲有父亲的成长伤痛和孤寂,父女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脆弱无力或者所谓的性格缺点,包括我们的父亲,但那就是真实的一个人、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许多时候会清楚地意识到,父亲的某些特质、动作和习惯与自己如影随形。
在大多数中国家庭里,父亲是威严的、寡语的、不善表达的、与孩子有距离的,父亲的爱也是不轻易流露的、不容易被察觉的。我们年少时,总以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无微不至的母亲,但离开父母,步入社会、渐涉人事后,才发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父亲以自己的形式,潜移默化教会了我们许多事。
父爱是朱自清笔下的穿着青布棉袍蓝布马褂的蹒跚背影;是林海音记忆里会在院子里种夹竹桃,叮嘱她不能迟到的温情;是李健口中浅吟低唱的多年以后会让人泪流不止的散文诗……写父亲的歌有无数,唯独许飞这首《父亲写的散文诗》最令我动容。每次听都心如潮水,某些涌动着的情绪从心底升起,到鼻子,鼻尖就发酸,到眉眼,眼底就有泪。我们大多数人的父亲,不都像歌里所唱地那样平凡普通吗?
他们是最普通的人,做着最普通的事,拿最普通的薪水,扮演最普通的角色,偶尔站在人群里,就像一滴水融进了大海里,没有丝毫的特别。很多时候,就连我们自己都对父亲熟视无睹,反而愿意在虚拟的影视剧里,为一个“扮演出来的父亲”而感动落泪。虚构与现实总不一样,就像“别人的父亲”与“自己的父亲”总有差别一样。但我始终相信:也许父亲与父亲,是有差别的,但父爱是没有差别的,如果有,那也表达父爱的差异而已。
相对于母爱的温柔,父爱多了几分沉默,大多数时候,父亲不愿多说,只是默默做着能做的一切,因此也就常常不能被子女所理解。等到所经之事多矣,所遇之人杂矣,才能在某个瞬间恍然想起父亲,千情万绪,心底只有一遍遍呼喊:父亲啊,父亲,如果当初我能多一点理解……
关于父亲,许多事,我们都是后来才渐渐懂得的。年轻时迷茫无助,请教父亲,才渐渐明白无论走多远,他都时刻关注着你的点点滴滴,在身后默默为你亮着一盏灯;中年时艰难前行,想到父亲,才渐渐明白,生活从来都不是称心如意的,但幸好很小的时候他就以身作则成为你的榜样;有了孩子以后,做了父母,才渐渐明白,那副不苟言笑的严厉面孔下,汹涌着怎样的对儿女的无尽的心疼与关爱……
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平淡如水的日常里,是在待人接物的琐碎里,是在为人处事的缝隙里,一次又一次想到日渐遥远的父亲。想到他那张日渐苍老的脸,想到原来在过去的年月里,他已经不动声色以自己特有而沉默的方式,潜移默化教会了我们那么多那么多事情……
时光如梭,世界飞奔向前,曾经教会我们许多事情的父亲终有一天会老去,会被时代的车轮远远抛在身后,就像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世上时一样,也会害怕,也会茫然,也会惊慌无助……
这时候,就轮到我们做他们的“父亲”了,像当初他们做我们的父亲时一样,去教他们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去教他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去教他们面对需要面对的一切宏大和细微……
父爱如诗,纸短情长,这个父亲节,让我们用我们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意吧!我想把这首诗诵读给我的老爸听 :
《我越来越像你了,父亲》
作为女儿
我一直相信
我与母亲更为亲近
但现在我发觉
我越来越像你了,父亲
这最初是从镜子里
显现出来的
眼睛,鼻子,嘴唇
都在某个瞬间
像极了你的青春
而后是
神情和动作
扶额 皱眉 微笑……
如果遮去
其它的部位
简直无法区分
而后是
善良 倔强 隐忍
你性格中所有闪光的部分
都已在
我的身体里扎根
只是最近
其它以前从未显露过的相像
越来越多了
仿佛是一个人
就要把一生的所有
完全倾倒给另一个人
我察觉到了这个秘密
我因此而恐慌
我怕当你倒空自己的时候
神会感知到你的轻
会派出不容拒绝的风
来邀请你
我不能说出
我也不能哭泣
我要把更多新鲜的爱
还补给你
就像给你
另一个纯净的自己
你必须在身体里
重新养育这个新鲜的小女儿
这样
在她长大之前
谁也带不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