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在读《陶行知传》,书中提到陶行知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醉心于中国文化,受老师的影响,他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问深为折服。知(知识)都是从着做(实践)中来的,知识只不过是前人经验和本人实践的总结,所以应该说“行事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回想起我们最近在做的事情,我们都在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外文献,其实这些便是前人的经验,而我们也会结合着自己的选题(选题多数来自于实习中),其实这些便是本人的实践。实践是知识的来源,于我们便是我们调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知识最原本的形态,而我们最后形成的论文便是在我们调查研究之上得出来的。我不禁感叹:原来这些一直都是相通的,只是我们不曾去深究他们之间的关联。
陶行知先生再留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国的的教育事业,里面有三件事我记忆深刻一是他提出教师不止是教,二是要求女性的受教育权,三是倡导平民教育。而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读出了陶行知先生在认定一件事的时候的坚持,以及在事情出现问题时他的变通,每一次都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生活中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到--恒中有变,变中有恒,恒变合之。
若坚持是阔海,则变通就是朵朵莹浪,是海孕育了浪。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移山之恒,才可在其过程中窥见自己的黯淡处与闪光点,方可为变通积累下切实可行的方法,为成功辟一径。你看,看似对立双方的联系是多么的微妙啊!坚持贵如金,而闪着变通之光的坚持更为珍贵。故我们应做到恒中有变,不仅如此,我们也要做到变中有恒,鲁迅曾道世间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我想,路的开辟不仅需要变换思维,灵活选址这么简单,更应持之以恒,用汗水来铸就路的坚实。
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了南京晓庄学校,其实之前也课程中见过一次,但是不知学校的前身是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在这个学校里不仅重视学生动脑同时也重视学生动手。我看到这便想起来了乡村小学的劳动教育,我想这个应该是一个源头吧。还看到了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直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这次也知道了是在学校成立三年时陶行知先生发言时说到的主要强调的便是爱,教育如果没有了爱便失去最本质的内容
陶行知喜欢制定计划,并且善于把计划分成具体而微的一个个小计划,一步一步地完成这些小计划,最终就实现了整个宏伟的计划——这是“行动巨人”具有的良好品质,也就是实现宏伟目标的“法宝”。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采用的SMART选择和四象限原则以及六顶思考帽等一系列在制定计划时可以用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