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电总局三天两头的禁令当中,我们还能看到啥?

从对后年春晚的整体的吐槽,再到广电总局对进口作品的限制,再到现如今广电总局对某些敏感问题的一而再的禁令,似乎关于广电总局的吐槽就没有停止过,而广电总局对于网友们的吐槽也从未理会过。貌似除了电视,广电总局的魔抓也伸向了网络,并且管辖范围越来越宽,而民众对广电总局做出决定的白痴程度,质疑声也是越来越大,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广电怎么了?还是观众怎么了?

一、广电总局怎么了?

1.广电总局不应该一刀切。

是什么时候我觉得广电总局的做法太不近乎人意了,任何负面的内容,不符合大众审美化的内容都予以禁止的?我觉得这应该从猴年春晚说起,广电总局要求所有民众一边倒的去大肆宣扬春晚好看,事实上负面的声音是被“禁止评论,只能点赞”的势头压下去的。然后春节过后,一部《太子妃升职记》火遍网络被禁;比《太子妃升职记》更加火爆的《上瘾》又一次毫无悬念的被禁,紧接着,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线上线下同一性,电视上不能播的网络媒体也不能播。”群众一片哗然。这样,我们是不是把电脑和电视一起关掉。这种以禁令和封杀为主要形式的一刀切的做法就是以量化的方式对待不可能量化的事项。

2.广电总局,你不应该因为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去封杀艺人,尤其是二十多岁的还相信拼搏可能换取他们应有东西的年轻人。

今天,当我看到黄景瑜和许魏洲录制的某综艺节目早到禁播,并且许多真人秀栏目页频繁更换角色的消息的时候,首先,对于广电总局封杀艺人从艺,我表示广电总局太过武断,仅仅因为他们拍过同性话题的作品?这让我想起了《断背山》、《蓝宇》、《春光咋泄》、《霸王别姬》当中走出的演员没有一个不是当今影视界的大咖;也让我想到了《苹果》、《色戒》中的范冰冰和汤唯,他们已经成为了多少人们心中的女神。其实、对于像他们这样年轻的九零后艺人,这样的封杀太过泯灭人性,没错,是泯灭人性,就犹如一位母亲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因为他的肤色是黑色而拒绝和白人一起上课时的心情一样。都是付出劳动,为什么按劳分配会因为一纸禁令而付之东流。

我在想,作为年轻的一代,没有所谓的背景,他们只能背水一战,他们仍然相信梦想是可以追人的,努力是可以得到回报的,而这一纸禁令让他们承受了他们这个年龄不应该承受的痛。

3.广电总局,你不应该以要求自己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作品,也让所有人和你一起戴着有色眼镜。

不错,作品的传播是有受众群体的,有些作品的传播确实有不适合的群体,比如青少年。但是一纸禁令确是广电总局最无能的表现,国外的分级制度就是可以良好的规避这一类事情的发生,广电总局为什么不借鉴?

另外,不是所有人都和广电总局一个审视的标准,作品中有敏感的矛盾冲突才有艺术的研究性,大学的时候,我看过《断背山》、也看过《色戒》,连一个小小的大学生都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除了人体的描写,更多是对人性的描写,为什么那么多广电专家看不出来呢?这不是能不能看出来的问题,而是看作品的态度问题。

4.广电总局,该管的你管了吗?

我想问问,每天电视剧中间插播的十分钟的卖药的、卖保健品的、卖茶叶的、卖收藏品的、卖健步鞋的等等一系列近似于脑残的广告的大肆毒害,你们审批了吗?整顿了吗?封杀了吗?受害的老人,你们关注了吗?我还想问问,为何315晚会报道了无良的 商家,欺骗消费者,你们审查过吗?广电总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为百姓们做的事情还有更多。

二、观众们,怎么了?

我很清楚,当今的观众群体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再也不是以前那些“愚民”了。他们对电视作品有着更深层次的价值观,有着对于作品的判断力。

而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似乎有少了点什么?我们少了一种想听实话的冲动,还有一种敢说实话的冲动,而正是由于我们观众少了这两种冲动,才会让电视行业的走向偏离市场经济过远。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眼球经济”、“疲劳审美经济”、“颜值经济”乱象丛生。

我们很庆幸,在观众群体当中有很大一批愿意听一些实话,而这其中的一部分人有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才是作为电视观看的主体应当形成的风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