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今天的来访者,一位举止优雅的老师带来的全新的体验和思考。她遇到的问题是,女儿近来总是咬指甲。
“这种情况有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个多月以前。”
“一个多月以前发生了什么事?”
片刻的沉默之后,她的眼圈红了,然后就抽泣起来:“她期中考试考得不好。语文86,数学93,.她从来没考这么糟过,以前都在95以上。我当时没控制住,就打了她。”
“您提前不知道考的不好,看到卷子不能接受,就打了她,是这样的吗?”
“我提前知道考得不好,但看到卷子时觉得不能接受,打其实也没狠打到她身上,或者说下手也不重。我使劲拍桌子,大声嚷,然后踹了她坐的凳子,我觉得可能是这个原因。“
“孩子平时跟您在一起,您的这些过激的行为,确实会让孩子非常害怕,甚至留下心理阴影,既然您有这样的觉察,有没有采取什么方法去补救呢?”
“……没有,孩子平时特别懂事,周围的人都夸她比同龄的孩子成熟早。我生病的时候,她还知道照顾我,现在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我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她。”说着又流下眼泪。
“那从平时的生活入手,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补救呢?”接着她讲起了自己的生活:从对孩子饮食起居的悉心照顾,到学习习惯的培养,到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平静日子的里其实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辛苦的付出。通过进一步梳理,在咨询结束时,她的情绪得以释放,也高兴地找到了改变的起点,但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结束。
孩子的0~3岁,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习惯的培养是起决定作用的,父亲则可有可无。因为孩子安全感的培养,始自母亲的怀抱,主要取决于母亲的语言和情绪。家庭教育其实是以母亲的喜怒哀乐为基础的。
可是今天的案例再次说明,对孩子来说父亲可有可无的背后,妻子的丈夫却不能可有可无。因为父亲的爱其实是通过母亲间接传递给孩子的。夫妻关系良好而稳固家庭,母亲因为有丈夫的陪伴与体贴,就可以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平和,更能给予孩子温柔慈爱的呵护。而一个“孤军奋战”的母亲,在硝烟弥漫的家庭中,如果总是以一个身披铠甲的“斗士”形象出现,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呢?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一位老师说过的话: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好好爱妈妈。因为家庭教育的成败,不在于 “教育”,而在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