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和吧—彼岸

然而坚持着一条道路最终会通向哪里?在道路的尽头,是否真的有某个彼岸,还是根本只是形而上指向性?

                                                                                                                                                            ——《我们讲和吧——洁癖》

         彼岸者,佛语也,佛家以有生有灭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的境界为彼岸。此岸只生灭,彼岸即是涅槃。“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般若经》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彼岸的本质是空,真如,法,实相等,就和生活经验一样,是无可传授的,无论怎么表达,都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而必须亲证才能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举凡这个世间,凡是能够感知的一切无不是相对而存在,譬如有美就有丑,有好就有坏,有高就有低,有真就有假,有左就有右,有苦就有甜,有希望就有失望等等。但每个人心里头想的,口里头说的话都是不一样,都是有分别心,而有了分别心,就不是一,也就无法触及彼岸。

        所以文殊菩萨认为不可言、不可说、不可示是“不二法门”。但是还是不彻底,因而问维摩诘大士什么是不二法门?时大士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无有语言文字者,于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那么既然彼岸为空,又如何用智慧抵达?(般若波罗蜜)

        五祖一日召唤门人说:“世人生死事大,你们终日只知道求取福报,不求能够出离生死苦海,但自性若是迷失,怎么可能会有福报。”

        于要门下众人各作一偈,见性者可得传授衣钵。

        时神秀大师偈曰: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作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大师是执著有,惠能偈则偏空,其实两个人都是偏见,所以五祖说“亦未见性”

        当晚五祖叫惠能三更入方丈室,给他讲《金刚经》。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悟。感慨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原来自性本来活泼灵动,似有而非有,似空而非空,见性即佛。于是六祖圆寂时说:“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彼岸自在你我心中,却未必能度你我出离苦海。一日偶聊,说起一高僧当众吃肘子。于是我说,其实高僧的肘子和师傅的袈裟是一样一样,虽然都承载了普度众生的愿想,但现实总让人立地还俗。

        婆娑世界,三千众生,终日于大妄想境中挣扎,在此岸彼岸之外,过去未来之间奔赴,不得解脱。纵然有那明心之人,亦难逃现世渺渺,"谁不是凭借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木心)

        于是逃离,我们讲和吧——逃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