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残酷,用余华的话说,“时间在迫害我们”,在很隐蔽的迫害着我们。
一种理论说:人对时间的感受不是线性的,而是相对于当前我们已经度过的全部时间而言的。你一岁时,一年对你来说就是全部生命,因为你只活过一年,而随着你慢慢长大,一年在你的全部生命中所占比例就会越来越少。
6岁的一年占生命中1/6,而30岁的一年不过是生命中的1/30。这意味着,5岁时的一个寒假,等于你54岁时的整整一年。
你在7岁时已经过完了全部生活的一半,如果除去没有记忆的3岁前的生活,顶多在18岁时,你已经体验了自己的一半生命。
另一种理论认为:时间随着熟悉程度而加速,我们年纪渐长,各种事物对我们来说更熟悉,时间也就溜走了。我们对童年记忆深刻,是因为那段时间我们经历了许多新事情。
如果只在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情,你在30岁以后就很难进步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30岁以后就死去,因为余生是在机械重复和对之前生活的模仿中度过的,这样的人会迅速老去。
无论是哪种理论都在证明,时间会过的越来越快,用张爱玲的话说“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可以是一生一世,而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生,十年八年只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可是我想说如果成长是从将近三十岁开始会不会太晚了,按照第一种理论,我十八岁已经过完了人生的一半,可是十八岁的我积累的人生经验不足十八分之一。按照第二种理论,我即将步入迅速衰老期,生活将机械式的重复,没有深刻的感知能力,可是我现在才开始想着如何突破自己,我停顿了太久,错失太多美好的瞬间。
这就是人生,在即将步入迅速衰老的时期突然发现,原来生活中应该不断的去创造惊喜来丰富自己,不需要再借助外力来改变自己,这种发现就是生活赐予的意料之外的惊喜。可是同时发现这个时候即将脱离二十多岁光彩照人的年纪,失去的不仅仅是吹弹可破的肌肤,更是失去了一份什么事情都敢去尝试的勇气,试错成本将会越来越高,这种毫无准备的失去还是需要抓住生活中更多的乐趣来填补。塞林格说:年轻人愿意为某事而死,老年人情愿为某事苟活,这就是年龄成本的效应。
有时候我在想到底是时间重要还是经历重要。有一类人是很早就接触社会,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特别强,他们的经历也许赶超了他们的年纪,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们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这一类型人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很强,生活气息较浓,对生活的协调能力较强。可能三十岁的年纪已经被经历打磨成一件精致的雕刻品。还有一类型人是后知后觉型,接触社会较晚,再加上一些客观的因素经历相对单纯,经历不够深刻,这种人活得有些马大哈,但是因为心思单纯,一旦专注于一件事情更会心无旁骛的努力,时间将会让他们产生爆发式的成长。他们的经历不一定会很丰富,但是认知能力强。到底是哪一种生活模式的幸福感更强,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感受到。
每个行走在这世上的人都是旅行者,旅行者要敲响每一个生人的房门,才能来到他自己的。人在外面的世界四处流浪,才能最终到达自己内心的殿堂。每一个抵达内心殿堂的旅行者都是幸运的,因为不管是哪种生活模式他们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敞开了自己的心门。
人生总会有意外之喜降临,能坦然接受就好。同时也可以用嬉皮笑脸的方式面对毫无准备的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