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本文来自《经济资料译丛》Kwan Choi 的《如何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
2 发表论文的一般策略
- 使你的研究组合多样化
- 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一到两个领域内
- 从博士毕业论文中写出一两篇论文
- 随时都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处于审稿状态(任何时候都有7篇以上在审)
- 不要把两个好想法置于同一篇论文中
- 尝试不同类型的期刊(质和量兼顾)
- 写清楚
- 学习一些文字处理技能,掌握一些相关的软件
- 浏览现刊
- 在投稿之前,先在一些会议上报告论文
- 不要把你没发表的论文传给(大型会议上的)陌生人
- 强者才能生存
- 了解你领域内的 100 名活跃人物
- 保持联系
- 期刊上的论文比书更合适
- 期刊论文优先
合作
- 培养合作者
- 事前跟合作者要协商一致
- 保持合作关系
- 对不活跃的合作者保持耐心
选题
- 不要在老掉牙或冷门的题目上浪费时间
- 不要一开始就写惊世之作
- 扩展已有文献
- 内容要有创意
- 其他论文的内容组合
- 写有意思的题目
评论
- 避免撰写对其他论文的评论
- 不要纠正别人的小错
3 写作策略
- 准备完美的封页和摘要
- 在投稿信中不要解释论文的重要性
- 将一半的时间用于撰写引言和结论(一篇值得发表的论文的思路一旦基本确定后,就应该在一个月之内写完)
- 尽快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 引言的长度不应超过两页
- 讨论真实世界中的例子
- 效仿资深的作者
- 不要抄袭
- 避免使用第一人称
- 为每篇论文创建一个文件夹来存放相关的文献
- 善待他人
- 避免过份自我引用
- 在引言中引用潜在审稿人的论文
- 对于最有可能的审稿人,慷慨地给予(名副其实)的赞扬
- 引用知名作者的话
- 不要抱有歉意
- 在写作前准备好一个大略的提纲
- 论文在你脑海中完全成形之前就应开始写作
- 不要读太多文献
- 使用一致和简单的符号
- 在理论和应用之间达到平衡
- 分拆长段落
- 每一页应有两个以上的段落
- 以命题形式总结理论发现
- 用表格来总结结果或对比文献
- 少用公式
- 简化图表
结论
- 在结论中简要总结你的贡献
- 论述政策含义
摘要和标题
- 摘要要写得引人入胜
- 选择一个有趣的标题
参考文献
- 尽量减少参考文献
- 引用那些会喜欢你论文的作者的文献
- 勿引用可能给你负面评价的审稿人的论文
- 引用自己的论文
尾注和附录
- 把技术性和细节性的评论放到注释中
- 把长推导放到扩展的短文或附录中
- 为审稿人准备的注释不要放在附录中
- 论文不应超过25页(论文的篇幅越长,接受的概率就会越小)
4 准备和投稿
- 将完成的论文放一周
- 投稿前再次检查引言、结论及摘要
工作论文
- 以工作论文形式报告论文的早期版本
- 把负面的线索从致谢中删掉
投稿
- 去掉任何论文之前被拒的线索
- 把你的论文投到正在成长的期刊
- 记录你的研究论文
- 不要在两个月内投给同一期刊两篇论文
- 查找拟投期刊上的相关论文
- 避免频繁拒你论文的期刊
- 接受专业文字编辑的帮助
- 了解期刊的偏好或偏见
5 拒稿和修改
- 被拒稿后,再试一次
- 如果一个"愚蠢的"审稿人误读了你的论文,那是你的失误
- 不要生气
- 保持积极、兴奋状态
- 给每位审稿人写封详细的回应信
- 不要攻击审稿人
- 在三个月内再投修改后的论文
- 如果你讨厌修改,那么每天就写一段话吧
- 听听主编们怎么说
- 检查修改后的论文
- 为每个审稿人准备一份材料(原稿,修改稿,审稿报告)
6 怎样才能成为审稿人?
- 立即做
- 做一个公正和建设性的审稿人
- 至少写两段
- 如果论文有一个重要的新思想,就帮助作者发表它
- 既写些正面的评论,也写些负面的评论
- 审稿报告应该基于论文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Kwan Choi.如何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J].经济资料译丛,2014(03):48-78.
[2] Horowitz, Ira, 1995, How to Publish Well and Often When You are Unlikely to Contend for a Nobel Prize, Research Bulleti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ssue 3.
[3] McCloskey, Donald, 1987, The Writing of Economic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4] Nyaw, M. K. and Eden Yu, 1995, Professor Douglas North's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Advice, Research Bulleti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ssu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