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的田野

老家实景

【文·艾冰台】

老家门前往南走不上十几步就是水田,走在有着泥土芬芳的田埂上往西看,每天的五六月份,那就是一张铺天盖地的绿毯,一直延伸至天际。沿着田埂往南走,走过矮矮的河浜堤坝,南面是更大的一片水田,一眼望不到头。

五六月份是水田,都是秧苗的颜色。可在之前呢,那就是小麦和油菜的世界。每年的四月清明期间,那是农村最美的季节。这里没有西南地区的那种梯田,整块地都是方方正正的,如同是一件大号的方格衬衫,一块黄色一块绿色,那是油菜花和麦苗的所在。淘气的孩子喜欢躺在那田埂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在空中飘过,田野中的菜花香和麦苗的清香充盈着你的鼻腔,还有那脑袋枕着的泥土味道,这就是乡间春的气息。

农村的田地是轮作的,有水田当然也有旱田,稻子和棉花兼种。才插完秧田,也要开始侍弄棉花苗,那种在“营养坯”中生长的一株株棉花苗,把它们移栽到油菜地或者麦田。当然不可能是用锄头去刨出一个个坑来,而是有专门的小农具,一种掏洞的小农具,其实也就是那个营养坯的模具,只是现在是反其道而行之。一个人在前面掏洞,后面一个人就把那带着棉花苗的营养坯放进去,可以说是严丝合缝。然后再施以肥料,浇水,过不了几天,这棉花算是移栽成功。刚开始时,棉花苗的间距还是不小,可过不了多久,相互之间就会紧挨着,等到开花吐絮时,人要挤进去也时不时会被坚硬的棉花枝条划伤。就这样,又给大地上添加了一抹绿色。

春夏的田野最不缺的就是绿色,整个村庄也被笼罩在着绿色的氛围中。那田埂两边也充满着绿意,时不时有妇人带着小孩子挎着篮子蹲在田埂上,割着什么挖着什么。春天的田埂两边真的会给你带来惊喜。

最常见的莫过于马兰头、荠菜,这也是农村人最喜欢的野菜。偶尔也会有地葱,这真的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辨别,否则摘回去只能喂猪喂兔。挖马兰头、挑荠菜都是技术活。马兰头一般都会成片的,在向阳的坡面上最为常见,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这野生的马兰头叶片的颜色不是那种鲜绿,而是微微带着点棕色,这个冬天冰冻带给它的记忆。那挖马兰头的小刀不能进土太浅,否则在你手里就只是几片马兰头叶子,找准部位切入,才正好齐根挖下。可以看到马兰头根部带着嫩嫩的红色,无怪乎嘉定的人们喜欢把马兰头叫做“红梗菜”。

荠菜一般不成片,星星点点地连续几株就不错了。有时需要在杂草丛中挑选,所以称之为挑,挑拣的意思。很多草叶子的长相的确和荠菜有几分相似,小孩子有时分不清,把它们一股脑挑回去,在吃之前大人们还需要再挑拣一下,要不然那些类似荠菜其实是杂草吃起来就带着苦味。但请放心,这些不会是有毒的,只是苦涩而已。

到了夏天,这马兰头、荠菜都开过花了谢了,在田埂上也看不到它们的踪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些其他杂草,诸如车前草、莎草,香薷,阿拉伯婆婆纳等。那个时候的村民真的是很勤快的,这些杂草才冒个头,就会被无情地消灭。

到了秋天,田野也换了装束,稻子都弯下了腰,坐在门前的板凳上,随着晚风吹来,那阵阵稻花香还真的能闻到,同时传来的那有那时断时续的蛙鸣声。此时才能体会到古人诗词中的那份纯真和朴实。“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除了稻子,还有就是堪比白云的棉花,那白白的棉絮在蓝天的掩映下,真的分不出哪个是天上的哪个是地上的……

现在老家的门前,曾经的田野竟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苗木地, 各种树苗被栅栏围在曾经的田野,虽然绿色还是一片绿色,只是略显单调。那马兰头,那荠菜,以及稻田中蛙鸣,尤其是那稻花香,却再也看不见听不到闻不着了。


2022.7.10

沪上  北风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春天是什么?轻轻擦过乡村的暖风说:是落叶的树干泛出了新绿,是冰封的池水荡漾起了涟漪。春天是什么?山涧叮咚的泉水说:...
    江城吴言阅读 851评论 0 1
  • 家乡情怀 临近清明,季坚接到老家堂哥的电话,村委会要他去一次,说是关于...
    锗铖阅读 1,709评论 3 54
  • 昨天看故乡的朋友太湖风徐徐道来的散文佳作《马兰头花》,一下子触动了我蜷缩在心头的如长江一样长的乡愁,我的眼前宛若又...
    Mr_稻香老农阅读 1,937评论 18 27
  • 【鼠曲草】亦名清明菜,全株有白色绵毛,民间草药名叫“追骨风”,属菊科草本植物。江浙地区民间常于清明前后采摘嫩苗煮熟...
    欢哥007阅读 2,396评论 5 11
  • 紫云英是我在一个微信群里文友们讨论才记起来的,在我的家乡,应该叫红花草或者草籽,每年9-10月撒在第二年准备种早稻...
    f5ea170be7e9阅读 88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