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领域的专业研究认为,只有身心健康的父母才能给婴幼儿理想的照料,因为亲子关系之中有亲密的感情和割不断的血缘。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照顾孩子的那个人将成为孩子的重要客体(重要他人),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特质,成为他未来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这样的理念,很多新晋妈咪纠结异常,到底要不要回家做全职妈妈?这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回家的一定是妈妈吗,可不可以是爸爸?妈妈和爸爸的工作在对家庭的经济建设上,在未来价值上,在日后回归的可能性上,哪一个更重要?除了爸爸妈妈,还有没有理想的照顾宝宝的人选,比如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甚至受过专业训练的保姆或阿姨?
3岁以内的婴幼儿对于与亲密照料者的分离是高度敏感的:6个月大的宝宝如果突然离开妈妈被留在一个陌生人身边,他会陷入情绪压抑之中;2~2.5岁之间的宝宝如果突然被妈妈交给一个陌生的照料者,他就会变得闷闷不乐。有过这样情绪体验的孩子会表现出特别黏人(尤其是黏妈妈)的一面,因为信任感和安全感被损伤了,大约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般建议妈妈能够全职在家里照料孩子至少一年半,然后循序渐进地把负责照料宝宝的人选带入宝宝的生活。至少要用两个星期或更长时间为亲子分离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宝宝逐步熟悉保姆或其他替代妈妈的照料者。这个人可以在一个星期内逐渐延长到家里来的时间,但不要试图直接去照顾宝宝,只是在与宝宝保持距离的情况下和他交上朋友。当宝宝接受了她时,就可以帮宝宝穿衣服或者拿吃的东西。这一步进展顺利的话,妈妈就可以离开家一会儿,不要超过半个小时,第二天离开1个小时,如此这般,渐渐延长妈妈离家的时间。如果孩子对妈妈离开有任何惊慌害怕的表现,临时看护人就应该退避,让这个适应的进程再放慢一些。
就算孩子适应的很好,做父母的也不要就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宝宝完全交给别人。在宝宝清醒的时间里,父母还是要尽最大的可能多陪伴孩子,选择有规律的工作比较好,会让孩子有秩序感。因此还有一个建议是,如果有选择,父亲或者母亲有一个人选择兼职工作会更好一些。就像工作日程安排一样,要把照顾和陪伴孩子列入日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作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父母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你选择什么方式为你的家庭提供经济支持,都千万不要忘记初心,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