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到叶兆言写的《陈年旧事》,讲一些民国时期的文化大家,历史风云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的有马寅初、胡适、徐志摩、林语堂……不熟悉的曾昭燏、曾昭抡、俞大絪、俞大维……
蔡威廉画作:异国忆想
有很多趣闻轶事
比如俞大絪是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她又回到了老曾家嫁给了曾昭抡,曾昭抡是曾国藩亲弟弟的曾外孙,妥妥的旧家族式的表亲联姻,但是他们又受新思想的教育,害怕近亲结婚会生出不健康的孩子,所以终身没有生子。
原来这许多历史人杰都是“庚子赔款”的小留学生的出身,而彼时国外留学的专业首选是农业,还有地质矿物也是当时的热门,鼎鼎大名的鲁迅也是正式学过矿物的,由此叶先生说:
人生一世,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干什么不重要,干成了什么更重要。
.2.
其中有一篇的题目是《艺术家活得长很重要》写的是蔡元培的长女蔡威廉,让我看来唏嘘不已!
同样是民国时期的女画家,我们所熟知的是命运多舛的潘玉良,但是蔡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未必没有潘的艺术成就。
在林文铮教授写的《蔡威廉画记》中,他写道:
“她对艺术有自己的见解,并不盲从:‘个性倔强,不以业师之作风为模范,而欲探索古画之真谛,且好古不滥。留比三年,终不受佛兰德受画宗吕班斯(即吕本斯)之影响,盖嫌其肉重于灵,华胜于实。此时志趣已集中于意大利佛罗朗斯派,推崇文西、波蒂哲利、米克郎诸大师神形兼备之画风。”
林文铮是蔡威廉的丈夫,他们相知相爱,养育了6个孩子,事业上也始终相伴相随,从最初相识的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的前生)到因为战乱辗转到昆明再办校,他们一直在一起教学。
她在南京福昌饭店画的一幅《奥地利跳舞女郎》,被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高价订购,作为送给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的重礼。不是因为她是蔡元培的女儿,而是这位年纪轻轻的女教授,在国内画界已经相当有名气地位,而且首届全国美展上,和另一位女画家潘玉良展出的画幅,皆一鸣惊人。
她的西方现代派精神,影响一个青年学子的一生,他就是以画风景出名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吴先生书中回忆:“七七事变”后杭州艺专迁至湖南沅陵时,他课外画了大量水彩画,在全校成绩展中获奖,蔡威廉很赏识,传话要以她的一幅油画换吴冠中一幅水彩,这使他备受鼓舞。
当时的蔡威廉,吴冠中写道:“她没有在教室教过我,不相识,我只远远以尊敬的眼光看她。她是一个少妇,经常着黑衣,体态优美,少言语,显得分外静穆、内向。”
诸此种种,她是极具有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特质的:对绘画又有热情,又非常职业,终是画笔不辍,直至生命的尽头。在生最小的女儿时得了产褥热,床头白壁上以铅笔作新生儿之肖像,并用写下了“国难!家难!”而后生命悄然而止……
.3.
1904年,蔡元培和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在上海喜得长女,取名“威廉”。“威廉”之名源于德语“Wilhelm”,寄托着蔡元培赴德国求学、教育救国的向往和决心。蔡元培的第一任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旧式婚姻,这第二次婚姻按照自己的意愿所得,而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想必是十分珍重的。
1913年蔡元培携妻挈子来到法国,威廉入巴黎当地的教会学校读书。蔡威廉先后三次随父亲出国,十几年的游欧生活,使她接受了良好的欧式教育,为其艺术创作和教学打下了扎实基础。
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威廉便随父母回国,在蔡元培与李石曾等人创办的一所新型学校孔德入学,这是以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Augueste Comte的姓“孔德”命名,目的是取他注重科学的精神,使各科教学不单靠书本和教师的讲授,而偏重实地观察。学校开设了图画、手工、音乐和体育运动等科,在这里少年时期的威廉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也许是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天资聪明、爱好文艺的威廉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决计从事美术事业,蔡元培对此全力支持。1923年8月,威廉随父亲前往比利时,进入当时已有三百年历史的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次年,威廉接受父亲的建议,再次前往法国,就读于著名的里昂美术专科学校,专习油画。
学成回国后,在父亲蔡元培的支持下,她参与了国立艺专的创始工作,成为了该校的教授,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
在蔡威廉等一批留洋教师先进开放的教学下,塞尚、马蒂斯、毕沙罗、凡·高、毕加索等一批欧洲现代派艺术大师成为国立艺专学生的偶像。著名画家刘开渠曾感叹:"在旧中国能有像她这样的女画家是极难得的!"
1929年,与同在该校任教的青年画家林文铮结婚。古人欣赏晚辈是嫁女赠书,蔡元培是嫁女赠房 他资助新婚夫妇在杭州西湖边上建造别墅马岭山房,这是蔡威廉一手设计的,蔡元培也时常住来这, 新的学校新的希望,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校友,他们应该在这过了短暂的一段好日子。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艺专为避战乱向内地迁移。辗转多地,直到云南昆明才勉强安顿下来。而蔡威廉夫妇一直随校奔波。1938年,杭州艺专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后,因校方内部发生矛盾,蔡威廉夫妇离开国立艺专,次年5月5日,因生儿育女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人死了,剩下一堆画,6个孩子。
沈从文先生在1939年6月写下的《忆蔡威廉女士》一文中对此痛心疾首:
"真正在那里为艺术而致力,用勤苦与自己斗争,改正弱点,发现新天地,如蔡威廉女士那么为人,实在不多,末了却被穷病打倒,终于死去,想起来未免令人痛苦寒
.4.
蔡威廉就是这样随着命运的潮流起起伏伏,让人不得不感叹,生于乱世,何其不幸!实际上潘玉良比蔡威廉还大了9岁,唯一幸运的是活至耄耋,我想如果蔡威廉也这样经历了风雪雨露后,又能安然地倾听鸟鸣犬吠,又是一阕休言女子非英物的传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