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视频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视频,视频里是一个垂垂老矣的母亲在缝补衣服,文案是说作者曾在高中时写过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当时的作者正处于意气风发之时文笔也激进,用第三人称视角去剖析母亲的人生,又觉得老师不懂自己的隐喻,果然老师的反馈也是“你写的太悲情了”
她写尽了埋怨和同情,又写了厌恶可又不得不爱她,可能有人觉得如此矛盾的感情能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吗,感情的来源还是一个人,可是看了她写的随笔我突然理解她,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我也有相同的境遇
那是我人生的前二十年,我用二十年来让自己接受我的母亲并不那么爱我,从我有记忆以来母亲对我的打骂总是占据我的记忆百分之九十之多,我也用了二十年来逃离家庭,可之后我发现了她对我的爱,她十岁的时候我的姥爷就没了,姥姥一个人带大六个孩子,我不清楚她的幼年是怎么生活的,可我从小就听她和我吵架长大,吵得凶了就开始说要不是因为我们几个孩子早不想过了,当时还有同情沉默的父亲,可越长大就越理解性格偏激的她,一个家庭如果风平浪静的过着,那一定是有一个人受委屈的,父亲一辈子不会做饭,遇事也只会沉默,所以母亲越来越偏激,再后来我发现我越来越像她,也越来越理解她这一辈子的痛苦,我埋怨过她既然不爱我为什么要生下我,也痛恨过她为了钱而不肯让我复读,可最后我也不得不去爱她,因为我也是她痛苦的源头之一,我何尝不是一个将她逼上绝境的刽子手
上次回家看她给我妹妹准备卫生巾心里突然就抽搐了一下,我以为我早已不在意这些,也以为我早忘了当时我第一次来月经她的漠视,她好像在我之后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可看着她发间的白丝脸上的皱纹我怎么也恨不起来了,我在想亲情这东西怎么会这么容易失落又让人无可奈何的只知道轻易原谅
话到末尾,作者说了一句“我的自我来的太早,我记得母亲摧毁我的部分,也在幼时就立志也要将她抛弃,可爱将我挽留,我不能后悔那些刺耳的语言,因为伤害我的话语公平的伤害你,我才能不离开你。”到这里我突然眼泪迸发,是的,她不是不爱我,只是她的笨拙不知道怎么爱我,她也没有收到多少爱
我讨厌她的封建思想,却又心疼她劳累的模样,我不知道该怪谁,于是我只好内疚怪自己,可是看着她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新增的皱纹,鬓角的白发,我突然就不怨了,它们不停的刺向我的心脏,我恨她固执守旧,又心疼她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我总跟她顶嘴,也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暗下决心要挣好多钱给她花,这个世界有两个我一个想回家,一个想远行
我曾一度偏激的认为不该过早的让孩子接触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意义远不是在课本上出现的,而是多年后的某一天的幡然醒悟,原来当时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可赶路匆忙,发现的时候往往都已经晚了,我在爱与恨中挣扎,她又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