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真的有些忙,坚持了两个月的阅读,这两周有些应付,每天至多抽出30分钟进行阅读。
这个周末,终于完成了第三章《发展关系中的自我》,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关系塑造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
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
精神分析理论非常的关注关系的发展,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生活在一元关系中,我就是整个世界,我就是世界的主宰,只要我发出命令世界就要听我的。
逐渐的婴儿发现,这个世界不是我说了算,还有你(也就是妈妈)的存在,这时候二元关系逐步建立,婴儿逐步意识到妈妈的存在,我是好的,妈妈也是好的,我的愤怒不能杀死妈妈。二元关系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如果妈妈足够强大,能够接得住婴儿的攻击,就可以建立相对安全的二元关系。
随着婴儿的长大,俄狄浦斯期的到来,父亲介入到母婴关系中,婴儿与同性的父母产生竞争,三元关系逐渐形成。
但是在关系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损害性的问题,或是形成了损耗性的关系。
1.其中很普遍的一种关系,就是关系的三角化。所谓三角化,就是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其中一个人或两个人通过引入第三者,来消减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张力,淡化他们的矛盾,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稳定。
三角关系不是问题,问题是三角关系中的某个人一直是另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那个人就是被三角化了。
亲子关系三角化的表现形式是,利用孩子打击对方,利用孩子控制对方。
我们家也有三角化的情况存在,我和老公发生矛盾的时候会同时拉拢孩子,打着孩子的旗号控制对方。
2.都是你的错,是大多数人对关系中出现问题时的应对模式。
在关系里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原因,每个人又都构成彼此的结果。
在关系中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我们不去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改变世界、他人,甚至自己按照我们的想法运行。
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不一样,这就是关系中的现实。
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对错。
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互相指责,总是觉得我们关系这么好你就应该对我好,你就应该让着我,不照顾我就是你的错。
这是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容易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多年前,我也活在应该思维的关系中,“老公应该对我好”,“孩子应该听我的话”,“孩子应该学习好”,“孩子应该多运动”,“孩子不应该玩游戏”,“领导应该就事论事”……
孩子小的时候,婆婆帮我带孩子,住在我们家。有一天晚上,我经过婆婆的卧室去阳台拿东西,地上有个东西绊了一下,我发出了惊吓声,老公责怪我不小心吵醒了婆婆,我心里委屈“你为什么不担心我是不是受到惊吓,是不是摔着了”。为此,爆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战争。
随着对心理学的研究学习,现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受到责怪时首先道歉,“不好意思,我不该这么晚还去阳台。”看到自己在事件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就没有了委屈、责怪。
3.都是我的错
边界的含义,即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都需要承认,我们跟她是不同的人。
原谅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原生家庭》一书,建议受伤害的孩子与父母对峙,这也是给自己创造空间的一种方式,通过与父母对峙撑起自己的一分空间。
人际关系烦恼的主要根源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依然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人生三件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分清自己的事,管理好自己的事。
我小时候有这样的感觉,几个朋友一起玩,“如果其中有人不高兴,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并经常为此而烦恼。”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想法不怎么出现了。
上一次有这样的想法是,女儿因为与父亲闹矛盾而不开心,我知道女儿不开心的原因,但还是忍不住有些自责。
我是家庭主妇,应该为塑造良好家庭氛围而付出努力。然而,女儿和她父亲都是成年人,他们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与情绪负责,我的自责是没有意义的。
我的内疚和自责的习惯,是在小时候形成的,那时候爸爸妈妈吵架我担心他们不会和好,就反思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或者是我不够好他们才会不开心。
丢失了自己,分不清楚哪是自己的事,别人的事。
愿我们拥有独立自主的关系,在关系中自由、自在、自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