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有的言传身教都会在孩子的人生产生影响,只不过无法确定的是这种影响将在何时出现。
今天是孩子第一天去上乐高课,我没有给他报过任何兴趣班,因为他自己都还在兴趣探索阶段,我不想给他任何的框架。如果是他真的喜欢,又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我一定会支持。
乐高课是几个邻居妈妈一起报名的,想着反正是玩,他平时也喜欢拼积木,那就去吧。课程快结束时,孩子拿给我看他拼的一个相框,我也没有看出任何的特别。直到老师问我孩子多大时,我才发现其他小朋友拼的都是花花绿绿,而只有他整个框面是统一的黄色。老师说“这在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很少见的,他会挑颜色,而且拼的时候很专注。”
回家后,我问“能告诉妈妈你当时设计这个相框时是怎么考虑的吗?”
“我不知道。”
“那你拼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自己的与其他人不同呢?”
“没有。”
我想他的回答是真实的,他可能出于一种感觉就这样拼了,也许......是不是因为平时我们一起拼图时,我要求他分颜色也有关呢?又或是因为平时我们在玩专注力游戏的时候,他会被我的思维模式影响。
越思考越觉得教育是一件神圣而伟大的事,当你的一点一滴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生反应时,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不好的影响让你反思自己,好的影响时会感叹原来是我在影响着他。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比较随性,因为我不喜欢被约束、被人强加一些东西,也就不想约束他,给他强加不想要的。看到身边的父母都给孩子报一堆的兴趣班时,我还是坚持一定要是他足够喜欢且有兴趣,愿意去的。我相信孩子有判断力,也应该去刻意锻炼他的思考能力。就比如这一次拼积木,我相信他是有思考的,但他太小说不出来所以然。日后我可以引导他去思考,比如我会告诉他:下次玩的时候,请帮妈妈记住当时小脑袋里面想的是什么好吗?一次不会,你一直这么问,我相信他一定会有能说得出的时候。那么他的思维方式也就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变化。
很多朋友说,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是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真的是这样吗?是你不想输还是他不想?是你输不起还是他输不起?是不是你曾经输了,所以不想让他输?
如果真是这样,我宁可他不优秀,只要身心健康,快乐就好。只要他开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我心里就是优秀。
前几天外婆生日,我在临睡前教他,第二天起来时要跟外婆说:祝外婆永远十八。
我问“你知道为什么说永远十八吗?”
“不知道。”
“是因为人年纪大了,尤其是女人都希望自己年轻一点。”
“哦,我希望妈妈也年轻一点。”听到这一句我好意外,心里暖暖的,眼眶开始发热、湿润。我好像真的没有用任何标准来要求他,但孩子总带给我的惊喜和感动。
惊喜感动之余,我也会有些担忧,我给他的这些又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他的创造性呢?我应该如何做才能给他更好的教育?平时的言行中有哪些是我没注意却已经带给他影响的?
想想又有些沉重了,不去做永远不会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那就一边探索,一边学习,一边不断提升和完善,和孩子共同学习进步,一起成长吧。
欢迎大家来一起交流和探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