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制度螺栓,让“过紧日子”成为党政机关新风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制度之力为党政机关作风建设再立新规。这部覆盖全领域的条例,既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化拓展,更是向全社会释放“勤俭办一切事业”的鲜明信号。值得关注的是,条例中蕴含的 “过紧日子”理念与基层治理形成深度呼应,尤其为乡镇一级落实节约型政府建设提供了精准指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务实清廉的基层动能。

一、制度“升级” 拧紧 “微权力” 节约阀门

此次条例修订对公务活动全流程精准“画像”,而乡镇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面对群众、服务民生,其节约与否关乎基层治理效能与政府形象。例如,条例中“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经费管理原则,投射到乡镇层面,就是要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导致的资金浪费,如违规建设豪华办公楼、脱离实际打造 “景观大道” 等,不仅耗费大量财政资金,更透支了群众信任。新条例明确要求“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为乡镇干部敲响警钟:必须把每一分钱花在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上,比如农村道路修缮、水利设施维护、困难群众帮扶等,让有限资源真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 “硬支撑”。

二、“紧日子”里藏着“好日子”的民生温度

条例将节约资源与保障民生有机统一,这在乡镇工作中体现得尤为直接。一方面,乡镇财政往往“蛋糕小、责任重”,严控公务支出才能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民生。另一方面,乡镇干部的节约意识直接影响基层风气 —— 当干部带头践行“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主动使用共享办公设备、推行无纸化办公,这种“紧”的作风会潜移默化感染群众。

三、监督“下沉”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条例构建的立体监督体系,为破解乡镇监督难题提供了路径。针对“上级监督远、群众监督难”的痛点,多地探索“监督下沉”模式:贵州某乡镇通过巡察整改,将超标准办公用房改造为“便民服务驿站”,既整治浪费又优化服务。这些实践表明,将条例中的监督要求转化为基层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既能扎紧“小微权力” 的笼子,又能通过“小监督”撬动“大治理”,让节约制度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四、基层“示范”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条例要求机关“走在前、作表率”,乡镇作为连接城乡的枢纽,其示范效应直接影响乡村风气。江苏某乡镇推行 “公务接待零烟酒、工作餐按标准收费”,带动辖区企业商务宴请成本下降 25%;陕西某乡镇干部下乡租用共享电动车、自带干粮,被群众称为“步行丈量民情的‘紧日子’干部”。这些行动传递出鲜明信号:节约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当乡镇干部以 “紧”的作风丈量民情,以“简”的方式服务群众,就能在乡村广袤土地上培育出崇尚节俭的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从制度设计到基层实践,新修订的《条例》始终贯穿“严”的基调与“实”的导向。对于乡镇而言,贯彻条例精神不仅是作风要求,更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唯有从“微权力”规范、“小资金”管理、“细事务” 落实入手,让节约成为基层干部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才能真正把“紧日子”过成群众的“好日子”,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出清正廉洁、实干为民的时代答卷。




阳江市江城区埠场镇人民政府

刘佳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