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说来有意思,早上刚在公众号书单来了看到一篇文章《短篇小说之王,写出了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场雪》,这是一篇推介乔伊斯《都柏林人》的文章。
文中介绍道:写下了西方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场雪:
“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晦暗的中部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他听着雪花在天地间悠悠飘落,悠悠地,如同他们最终的归宿那样,飘落在每一个生者和死者身上。”
连莫言都惊叹这是神来之笔,试图模仿乔伊斯的风格,但总是学不来!
确有此事?正当我在想这是不是只是卖书做的文案介绍,很快我就在莫言的新书《不被大风吹倒》的其中一片文章《独特的声音》看到了他对于上述雪的描述:这是小说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结尾之一,含蓄、隐晦、多义,历来被评家乐道,也为诸多作家模仿,但很少有人敢用这种方式来结尾,但即便是放在中间,也一眼就能看出。我曾经试图用他的调子写作,但总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段描写雪的文字有这么好吗?如果我第一次看我是没有这么敏锐的知觉的,不过因为这个巧合我今天把这本书加入了书架,准备近期阅读一遍。
《独特的声音》是一篇介绍10篇短篇小说的文章,描写雪场景的是乔伊斯的小说《死者》,文中还有鲁迅、显克微奇、胡里奥·科塔萨尔、劳伦斯、马尔克斯、福克纳、屠格涅夫、卡夫卡、水上勉这九位作家及他们的短篇小说对莫言的影响,这是一篇1998年写的文章,实话说上述作家有几位我至今还是第一次听到,更别提看他们的书了。
《不被大风吹倒》这本书算是一本自传式随笔集,字数总共9万字,3小时时间可看完。书中主要是莫言本身生活的经历,对阅读的理解,对写作的感悟,对朋友的回忆等方面写起,看起来很轻松,一点不晦涩难懂。对阅读和写作的理解方面的文章在他的《讲故事的人》中也曾看过。
整本书40篇文章左右,有部分是鲜活的近几个月才写的,也有不少是之前写的,至于有没发表就不太清楚。
我个人是觉得如果从来没看过莫言书的人可以买本看看,一来对作家本人更了解,也能看到他的阅读视野,他部分作品的写作背景。如果看过莫言不少小说的人,那这本书看看电子版即可,这么说倒不是说这本书不好,而是有这钱买本小说更划算。
这本书其实不少内容倒蛮适合写作爱好者,因为莫言写了不少他写作的感悟以及写作技巧,比如学会使用鼻子写作,也就是通过嗅觉气味来表达,他举例到: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气味,或者说小说中的气味实际上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写实的笔法,根据作家的生活经验,尤其是故乡的经验,赋予他描写的物体以气味,或者说是用气味来表现他要描写的物体。另一种写法就是借助于作家的想象力,给没有气味的物体以气味,给有气味的物体以别的气味。寒冷是没有气味的,因为寒冷根本就不是物体,但福克纳大胆地给了寒冷气味。死亡也不是物体,死亡也没有气味,但马尔克斯让他的人物能够嗅到死亡的气味。
当然,仅仅有气味还构不成一部小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你的味觉、你的视觉、你的听觉、你的触觉,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觉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觉。这样,你的小说也许就会具有生命的气息。
另外他也说:写作时,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大胆虚构。比如说你看到了一朵花,这花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散发着什么样的气味,围绕这朵花有没有蜜蜂来采蜜,有没有蝴蝶在飞翔,花萼上有没有虫子呀,花瓣上有没有露珠啊……
你的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以及你的身体、皮肤感受到的,以及你联想到的、想象到的,那么这样你就感觉到会有很多的话说,这样你就有很多的细节可以使用。
这里列举一二,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因为不少我在他之前的《讲故事的人》中有看过,也算是温故而知新了。
我之所以看此书完全是被书名吸引,但不被大风吹倒这名字其实并不新颖,在更早之前冯唐有出过随笔集《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论起名还是冯唐的稍胜一筹。
无论是不被风吹倒还是不被风吹散,风肯定不只是我们所谓的物理意义上的风,而是一种意象,充满着内涵和隐喻。风既可以表示无节制的欲望,纷繁的情绪,嘈杂的声音,外界的喧嚣,人生的困难,也可以指内心的杂乱,精神的虚空等等。
按莫言的话就是: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如果不能前进,那就踏实地扎根在原地,不后退、不堕落、不下沉,这本身也是一种前进。
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冯唐的看法其实也类似:每个NB的人都要有个笃定的核,这样在宇宙间才不易被风吹散。
世界这么多凶狠,他人心里那么多地狱,内心没有一点混蛋,如何走得下去?
总结来看,人要有自己强大的内核,无论什么困难都要坚强的面对,多读书多体验,控制自己的欲望,管理好自己的能量,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前段时间看书比较少,有种罪恶感,这不最近微信读书直接扣月费,我才想起这两个月都没怎么看过书,亏大了,这不得想办法多看几本,把月费19.9给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