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记得刚上大学那会,考上了历史系,但是第一节课却莫名其妙的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直到现在,我仍然不清楚为什么当时会放弃了我千辛万苦才考上的历史系。
四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别的专业书籍看的都比历史专业的书多,而这也造成了我在最初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无知。
知识匮乏对一名历史教师而言是致命的,课本内容没有办法解决学生的所有想法和问题,于是开始沉下身子,埋下脑袋拼命读书。
公众号关注了一堆,书也买了好多,但是真正能用到教学上的知识有哪些如何分辨?输入的知识量大,但是怎样输出变成了障碍。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慢慢的产生了许多问题,并且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来解答我的困惑和迷茫。
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历史教学到底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从文义上理解,大概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在教学和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历史教学更应该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白了为什么,才能充实自己,可以全方位的去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这个也是历史学的目的所在:历史应该是一门反思的学科。我们透过对几千年历史的分析,政治的得失,经济上的不足,文化的优劣来指导当下的人们更好的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同样也是历史工作者孜孜不倦、世代相传的责任。
历史工作者囊括了很多职业:历史教师、历史学者、文献的整理者等等。我们有着不同的责任,学者通过阅读文献为我们不断拓展历史学的前沿,而我们历史教育者则要用适当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引导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几千年的文化中的这些为什么,用以指导他们各自人生的发展。
在不断的历史教学中,有一时间我也恍然大悟:很多历史事件,我之前竟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发生的,于是便想着把这样的为什么记录下来。
1.第一个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为什么爆发的?
我们从这么多年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清楚的知道,鸦片战争是一场发生于1840-1842年的中英战争,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导火索,可是这是鸦片战争为什么发生的全部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可以向上追溯,大致18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康雍乾盛世的乾隆盛世,人地矛盾、闭关锁国等一系列问题预示着王朝将要由盛转衰。而这个时期的西欧,以英国为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确立,已经能看到工业文明发展的曙光,资本主义经济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高速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天然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得英国在鸦片战争前夕已发生了几次比较大的经济危机,英国迫切需要市场。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使得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中国销路受阻,于是英国政府开始了邪恶的鸦片贸易,不过这些鸦片都是走私进入中国的,这样的行为不被天朝上国所接受。
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清政府并不是不能接受鸦片,而是不能接受走私这样的行为,这使得清廷丧失了大量的税收,并且使得清政府王朝的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自己的货币经济体系。
道光皇帝遂命令林则徐赴广州收缴走私的鸦片。
商人纷纷进言,要求政府要和清廷交涉,在交涉过程中,清廷自居天朝上国,言语中透漏着对英国的鄙夷,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中英双方交战。
几次交锋之下,中英双方的军事实力和观念的对比愈发明显。1842年8月,英国侵入下关江面,占领上海、镇江,切断了清政府的漕粮要道,清廷被迫议和。
这里我们将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占领了镇江则切断了清政府的漕粮要道,这点已在上文《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思考》中提出。
中英鸦片战争以英国战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在条约中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原则被后来的帝国主义列强所效仿,同时也给英国带来巨大的利益。
2.第二个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什么发生的?
前述,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在中英条约签订后,1844年中美条约和中法条约相继签订,在其中规定了十二年后可以修改条约的条款,也就是在1856年,法国和美国可以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而英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也攫取了这一权利。
在中英《南京条约》中我们并未看到有关鸦片贸易合法性的决断,其中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值得思考:首当其冲的便是鸦片贸易合法化的问题,其次转口税是如何规定的,再次中英商人贸易中中国商人违约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终于在1856年被英国借以修改条约而提出,偏偏咸丰皇帝极度排外,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便由此爆发。
同样是这个时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原有的供给矛盾加剧,而这也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调整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以上通过两个为什么,解释了中学历史教学应该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通过解释为什么,完成了历史事件的衔接,历史连续性由此体现,而在这样的解释下,学生也可以建立起对这件事情的全面认知,同样也能在融入到历史细节的过程中明确了时空坐标和家国情怀,达到了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