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山下英子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山下英子
想要的东西,很多;需要的东西,很少——苏静
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山下英子
舍弃的背后,正是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苏静
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山下英子
新的整理术,不仅要解决表象问题,更要灌输新的人与物的价值观念——苏静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5成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1成——山下英子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山下英子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1、逃避现实型——不愿待在家里 2、执着过去型——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 3、担忧未来型——致力于投资未来的不安因素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扔不掉是自己把感情移到物品上面,并因此充分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 破烂分三类: 1、不用的东西——会念咒的束缚人的淤泥 2、还在用的东西——一滩混乱的淤泥 3、充满回忆的东西——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堆积的破烂代表着良心不安的聚集——山下英子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随着别人的心情起伏波动,让自己陷入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山下英子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山下英子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山下英子
我认识很多人,很多人却不认识我——佚名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山下英子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山下英子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一旦发现这种自我贬低的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这就是运用加分法的过程……因为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到了日常随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 这本书很棒的地方,就是把物品和人的关系做了相当深入的思考,比如上面一段,就很有启发性, ……觉得“这东西会坏,说明我还是别用它的好”,进行自我贬低——山下英子
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山下英子
就拿断舍离来说,首先出现的是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你会发现,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像这样,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之后就能进化到下一个阶段,接下来,你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你自己……只要在看得见的世界行动起来,就会对看不见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看清身边的物品,然后做出选择——山下英子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山下英子
当她有了归属,你所能做的只能是慢慢淡出她的视线,渐渐退出她的身边,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佚名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山下英子
断舍离的观念:,■物品因为“我要用”而存在,所有留在家里的东西,都必须是“现在需要用的” ■留出30%的空间,人才会有收拾的欲望,物品才能完成新陈代谢,能量才能畅通无阻,■生活要留有余裕,人才能彻底释放自己的内部力量,才能神清气爽,轻松自在——山下英子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标尺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因此,分类也应该是进行最小限度的分类, 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要想从二三十种东西里做出选择,光是了解情况恐怕就已经让人应接不暇了——山下英子
老子的《道德经》中讲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即有关学习,要日益精进,广学多闻;关于修道,则是要日渐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芜存菁而能明心见性——苏静
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集在物品上的状态……收纳这些东西,不过是在做垃圾分类——山下英子
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断舍离把身体上的这种自动化系统归为“相”,彻底地进行了断舍离,打做出舒适的生存环境后,自己也就成为完全可以信赖的自己了,到了这个阶段,人就自然而然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 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一定会获得,与之相对的就是不怀疑和乐观——山下英子
断舍离在行为上要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扔掉, 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因此, 1、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2、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更高级别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 扫除: 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山下英子
断舍离=不收拾的收拾法 维度:一是我和物品的关系,二是当下 断舍离的结果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自己的空间里,同时,进行时时更新,不断进行更换, 断舍离给人带来改变的机制: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通过断舍离不断筛选物品的训练,能渐渐了解自己,从而更清楚地判断出自己准确的自我形象——山下英子
接触瑜伽的行法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把这种放弃心中执念的理念提炼成断舍离,运用到日常生活整理整顿、人际关系、思考等各个方面——苏静
对人类来说,比起生存需要来,归属、认同等需要更为强烈。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剩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此刻对自我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
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舍弃的背后,正是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