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读书人,家里非常穷困,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他又想继续读书,于是找到了一个寺庙,跟人家说要借住在庙里读书。和尚们看他长得一表人才,也可怜他读书上进的一份心意,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位读书人读起书来确实很勤奋,但是没啥眼力见,每天就是在自己的房间里闷头读书,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去餐厅吃饭。一开始和尚们也没怎么样,时间长了,就有了意见。
餐厅开饭之前,一般用敲钟作为通知的信号。每次读书人都是听到了钟声就去餐厅。和尚们有意见后,就想了个办法,应该是要教训教训的意思。
有一天,和尚们商量好了,先吃饭,后敲钟。钟声响起,读书人来到餐厅,发现和尚们已经吃完了,吃光了,没什么能吃的东西了,他于是非常气愤,拿起笔在寺院墙上写了两句诗,离开了寺庙。
就事论事来说,当初和尚们能同意读书人来寺庙借住读书,已经是天大的恩赐。房租不用交,还能每天在餐厅蹭饭吃,这样的好事,哪儿去找?
那个读书人,我认为他应该在行动上有所回报。比如每天帮着和尚们扫扫地,挑挑水,擦擦佛像,摆摆贡品什么的,让和尚们知道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最起码让别人知道他不是一个冥顽不灵的惫懒家伙,有点眼力见,我想,和尚们也不至于对他有太大的意见。这样一来,彼此相安无事,也就达成了借住读书的目的。
可是,他除了在屋子里读书,什么都不干,甚至连一句恭维的话都不去跟和尚们说,和尚们有看法,最后做出惩戒的行为,我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猜想起来,和尚们也不见得就是要把他赶跑,主要的还是想提醒他一下,让他知道一饮一啄来之不易,让他有所改悔,懂一点人情世故,也方便他将来金榜得中后,能在官场上混的开。
读书人后来真的金榜题名,当了大官,二十几年后恰好又回到那个地方,要去庙里看看。庙里和尚们听说他要来,有心讨好他,就把他当年住过的房子修葺一新,把他写在墙壁上的两句诗也擦拭整洁,并用昂贵的碧纱罩住。
读书人到了庙里,看到这个情况,想起当年和尚们先吃饭后敲钟的事,心里还是不痛快,就在那两句后面又加了两句,整体合起来成了一首诗:
上堂已了各西东,
慙愧闍黎饭后鐘。
二十年来尘扑面,
如今始得碧纱笼。
事情过了那么多年,他仍然还是不念和尚们收留他的好处,只记得对他的不好,愤愤然的续题诗句进行讽刺,其实是更不应该了。
这件事史有记载。那个读书人叫王播,唐代人,后来当过两任宰相。不过,年轻时候的那个“愤而离开”,已经暴露了他的人品,晚年的王播,在仕途中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甚至无恶不作,后世评价他,“不存士行”,也算是比较准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