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又走到了十字路口,因为在改革开放前就面临十字路口的选择,是坚持以前的计划经济老路还是走市场经济的新路,在当时还是争论不休的,直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占据上风,才有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奇迹,但这个经济奇迹在近些年似乎很难再去续写他的传奇。这时我们不经要问,发生了什么,与此同时也需要对这4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大致又明了总结,当然这个总结都是我个人的观点和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且因自身也是所处底层,阶层的局限使我难以看到宏大的背景,也因自身学识浅薄和基本都是在闲暇时的拙笔,可能有很多不够正确或是错误的地方。
我出生在湖南边贫县的乡村,与现在出生的小孩的童年相比,那时虽穷但是也是发自肺腑的开心,学业没有现在的小孩子大,而且家里的物质条件也是一个线性的上升过程。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省城、市里找工作,碰壁后又去了深圳和东莞,由于自身不够优秀,毕业证书也不够有含金量,在外溜达一两年后又回到出生的县城,回家不到一个月实在是纳闷无聊,准备又起身前往东莞,在准动身前,参加了县里的事业单位招考,这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完全把我定格在了出生的县城,现已快到不惑之年,但还处于碌碌无为状态,正是这个碌碌无为的状态让我慢慢地感觉到了周边看似不变的环境实则有了大变。不变的还是那个我,那个办公室,那个县城,变的是县城的环境有点凝重起来,很多经营了多年的个体商铺开始陆陆续续关闭,身边的同事也开始讨论为什么财政经费变得紧起来,目前已经到了“保运转、保基本工资”的局面。
县是我国最具基础性、综合行政功能最具完善性,同时也是最具广泛性的行政区划,承载着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其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体上,中国的沿海县城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都是冲锋在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有便于与外部接触的先天优势,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外资、技术、人才和理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中国的中西部县城要高得多,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也要相对高得多。总体上,全国的县城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是快速向上的。
沿海发达县市的经济快速成长过程我未能亲眼目睹,但我所生所长并长期工作的中部县城,现在回过头看其经济的发展,大概能够一窥究竟。那么,我所在的县城的经济是怎么开始发展起来的?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靠的是投资、出口和消费,这差不多是经济学界的半官方的结论。但这个中部县城的出口可以忽略不计,消费有但占比不大,因为除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这种生存型消费,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还是比较滞后,经济条件支持不了,所以主要倚仗的就只有投资了。大量的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领域,从县城到乡镇,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也享受到了巨大的便利,县城城区扩大了两倍,硬化道路通到了村组。围绕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工程建设为主的产业和就业,吸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在县城务工,增加收入,同时带动着餐饮、娱乐等消费行业发展。往常通常的,小有成就的包工头老板们喜欢去KTV、按摩等场所消费,拿到工资的农民工们也会三朋好友邀着时不时去下一趟馆子,好喝好吃一顿。这一切都正常运转,官员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而得到政绩,因此获得提拔或升迁,小有成就的包工头老板们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而获利颇丰,农民工们也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而获得就业,进一步增加收入,直至所有围绕着这一主要行业的消费娱乐等都蒸蒸日上。我想,这也大概是广大中西部县城的概况,当然每个中西部县城的县情都有各自特点,发展路径可能大相径庭,但是核心大概应该大同小异,经济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这块红利蛋糕应该是所有人都吃到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