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茅巴请出列!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大师的段位排名:鲁郭茅巴老曹,分别指的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六位文学大师。但我读过这几位的作品之后,很想说:茅巴,请出列!

首先声明:我很敬重茅、巴两位大师。因为他们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贡献是无可非议的很大,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引航作用的作家,是对当时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家。这与如今的所谓“畅销书作家”,不是一个等级的。

但是,就他们的文笔,如今看来,真的很一般。

先说巴金。巴金的小说和散文我很喜欢读,巴金的文字,透着一种真诚在里面。他的文字,透着一股别样的抒情意味,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总有一股娓娓道来的亲近感,让读者很容易与他的文字引起共鸣。但是,巴金小说的情节设置是很差的,很多情节一开始展现,就基本上能猜准最后的结尾。还有就是小说人物性格塑造,非黑即白,非正即反,这用现在的文学创作观点来看,是不符合人性的基本组成的。

最说明问题的实例,就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家》。这是一部在解放前影响了很多青年人人生观的长篇小说,就是我几年前读的时候,也是经常读得心绪难以平静,觉得现实真是黑暗,未来真是光明。但是这不能阻挡这部小说情节线索单一、人物刻画单薄的硬伤。小说的主线明确,就是觉慧脱离家庭出走;其他的情节线索,都不饱满。然后,小说的人物塑造,真的是非黑即白:觉新和梅表姐,从头到尾都是软不拉唧,老祖父一直到死都是阻挠别人的好事,觉慧也是一出场就知道与众不同会成为革命青年,等等等等。这些人物设置得又可爱又理想化。而《家》的姐妹篇《春》、《秋》,完全就是《家》的拷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春》可能还能耐着性子看完,读到《秋》,保管能看得你骂娘然后把书扔掉。

因此,我要说,巴金在现代中国小说上的贡献不是在纯粹的文学技巧上,而是在作品的时代性上;通俗点说,巴金的小说虽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并不好,但他的文字充满了激情,充满了鼓动,再配合解放前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意识,《家》这样的作品,是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的,所以《家》的影响巨大,也是情理之中。其实我个人认为巴金最好的小说应该是194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寒夜》,这部小说比起《家》,成熟了很多。

再说茅盾。茅盾是典型的“两头掐”的作家,即解放前是眉飞色舞的愤青作家,解放后是循规蹈矩的文化官员。1949年以前,茅盾是一位很敢写的作家,我这里的很敢写,是指他什么题材他都敢碰,哪怕是他不擅长的题材。茅盾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有点巴尔扎克的味道,从头到尾的揭露、批判,读到后来让人觉得有点头皮发麻,小说主人公吴荪甫经历之精彩绝伦,什么事都叫他碰上了,就算最后他破产了,还是让人觉得此人不枉人间一游。所以《子夜》一书虽说精彩,立意深刻,但总让人觉得匠气重,很有闭门造车造出来的一部小说的感觉。而茅盾的另一部代表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用李敖的话说,真是“琼瑶的风格”了,茅盾的闭门造车,在这部小说到了极至。

其实茅盾同巴金一样,也是解放前那个乱世,造就的属于那个时代的作家。所以解放后,茅盾一篇像样的文章都没写出来,一直安安心心的当他的文化官员。茅盾的文风,较巴金的激情,写实色彩更重一些,但也因此显得没有巴金那么个性。不管怎么说,茅盾的代表作《子夜》还是本好书,虽然现在的读者看起来可能会有点痛苦。

最后提个提外话,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很多解放前才华横溢,作品多多的作家,在解放后都写不出来了,或者质量大降。比如最具代表性的郭沫若,解放前《凤凰涅槃》的时候,真是才气冲天,结果到了解放后,也成了典型的文化官员,再没有分量重的作品了,曹禺也是如此。个中原因,真是值得我们深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