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好报的缘故,从8月26日开始在简书上写字,至今刚好五十天,从量化数据的角度看,成果马马虎虎,完成五篇文章,计三万字,平均每天600字左右,虽然有文章上了专题和首页,但总阅读量寥寥无几,与首页上动辄过万阅读量的热文相比,渺小的不值一晒。
但对于一个从无写字习惯的人来说,即使是这样微不足道的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看到一个数据,讲简书用户中写字10000+以上的仅占20%,如果数据属实,那么按照80/20法则,写字过万,就成了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情,这怎么能不算是一种突破和进步呢?这段经历让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原来写字不难,它需要的仅仅是开始的勇气和认真的态度。
大神说初级阶段的写作是表达,而表达的欲望和能力人人都有,所以写作是一种本能,毫无门槛。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迈出写作的第一步,十分关键,至于写什么,怎么去写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因人而异,并不重要。就像计划一场远行,不管做了多少功课和准备,只有到了踏出家门那一刻,才是真正的启程。
简书写作的第一步忌好高骛远。我也知道首页热文多跟干货分享和正能量鸡汤有关,可是扫描了自己有限的内存后,发现既没有知识结构清晰的干货可以叫卖;资历和经验同样平平,更做不得心灵顾问和人生导师。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还是老老实实的从自己的感受写起为妙。
有一则笑话,说一秀才屡试不第,妻子不解,问道:难道你们读书人写文章比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答曰:难。女人生孩子那是肚子里有货,简单;我肚子里没货,所以作文才难!
而我就像是那个肚子里没货的穷酸秀才,在简书的头五十天,只产下五子,每个都是“难产”儿,到现在已感觉身体被掏空,在找到新的灵感的种子之前,可分享的只有自己的“产子”经验了,看官若是不烦,且听我絮叨。
1.先易后难,挖掘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以最擅长的体裁书写。
简书的第一篇文章是《活着》读后感,选它为题是因为刚则读完《活着》一书,感触深刻,而读后感是在中学时就练习过的体裁,较为拿手。饶是如此,成文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毕竟手生太久,全文2300字,跨了四天完成,累计写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文字几度写了又删,删了再改,还不时的翻开书本回顾故事,搜索与主题思想相关的素材,拿来化为已用。
文章写完后,觉得结尾仓促,没有深化主题,不是特别满意,敝帚自珍,不敢示人。半个月后,看多了简书上五花八门的文章,积累了一点信心,才试着投入“读书”专题,没想到顺利通过,写字生涯收获了第一份评论和喜欢,增强了信心。
写作不愧为倒逼输入的绝佳手段,写读后感,相当于又翻了一遍书。
文章链接:与苦难做伴,是一种修行——《活着》读后感
2.自以为写得不错,屡投不过,可能是因为思想出了问题。
首炮打响的我志得意满,把上首页当成下一个目标,思来想去,确定用议论文打首页,因为议论文是我在高中语文时最常写的体裁,惯用的套路是先拋出论点,然后做两段阐述性论证,再辅以两三个故事作为论据支撑,最后呼应下主题,可轻松凑成千字文。
有感于微信朋友圈的纷杂,朋友圈之于我渐渐成了“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存在,于是我在《朋友圈杂谈》一文对此现象大加吐槽,感慨人情被社交网络淡薄。文章花5天写完,感觉良好,为吸引眼球,将文章重命名为《抱歉,你在我的朋友圈,但我们不是朋友》,向首页投稿,被拒,怀疑是标题起得太扎眼,修改后再投,仍被拒,以为是文章达不到首页的水准,转而投到“青春”和“世间事”专题,同样被拒。至此,我放弃投稿,开始反思自己写字的初衷和文章存在的问题。
最初接触简书时只是把它当作一个雅致的写字平台,去启动一件项全新的积极行为,坚持做下去,看看能发生点什么。可仅仅是一篇文章的偶然成功,我就变得浮躁了,为上首页煞费心机,为阅读量沾沾自喜,忘记了默默写字的初心。
另外,《朋友圈》一文有着较强的消极色彩,把自己在社交上不成熟的表现,简单归罪到网络技术的进步上,本质上是一种负能量的输出,被多次拒也在稿情理之中。
想通此节,我定下了在简书写字的原则——随本心,尽全力,不跟风,不消极。
文章链接:朋友圈杂谈
3.没有熟悉内容可写时,不妨写次命题作文。
仅用两篇文章,我就面临没有话题可写的窘境,琢磨了几个,但是心中没底。正思量间,抬眼看见放在工作台上的绿萝,灵机一动,干脆以绿萝为题写篇说明文吧,同样是上学时练习过的文体,甚好!
其实我对绿萝这种植物并不熟悉,为写这篇文章,特意查阅了绿萝的百科说明。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作文技巧,尽量的用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中,整体上套用欲扬先抑和托物咏志的手法,其中的一段文字还对绿茵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用三天时间把计划中的说明文生生写成了一篇散文,取名《绿萝,你好》,意含双关,既有初次认识绿萝之意,又包含了对绿萝的欣赏。
写命题作文的体验,就像是一次产品加工的过程,买进原材料(素材),做成产品(文章),赚取利润(知识和经验)。
文章链接:绿萝,你好
4.曾经埋在心底的写作计划, 在简书趁机把它实现吧。
大学四年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其间和宿舍伙伴们经历的故事尤为难忘,结下的友谊弥足珍贵。想为这段岁月写点东西的念头由来已久,文章早已构思成熟——为宿舍的伙伴们各写一部小传,通过小传把大家津津乐道的故事串联起来,名为《535其人其事》。但总觉得自己笔力有限,心中有千言,下笔句不成,渐渐的竟然将它淡忘了,一搁就是十年。
如果没有在简书尝试写字,这个写作念头肯定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湮灭。简书十多天的写字经历让我有了面对它的信心,一点点的写起来。最初只有模糊的框架,随着写作的深入,脉络逐渐清晰,用第三人称叙事,6名宿舍成员,为每个人物确立性格主线,通过两三个典型的故事描绘人物性格,最后点出人物在毕业后的改变。
文章写得很慢,2万字实际写了将近40天,每写完一个人物,都有如释重负之感。最难的是写自己,不自觉的写成我的自白,与通篇轻松调侃的风格严重冲突,发现问题后改弦更张,又几乎写不下去。甚至想过偷懒,不再为费劲巴拉的为自己做传,果断收尾了之。
由于专注于写这篇大块头,一个多月在简书上没有放出新作,考虑过把文章拆成连载,这样看上去输出稳定(一周一篇长文),发表后也能多赚些阅读量。转念想到自己定下的简书写字原则,打消了这个念头。写着写着,发现简书居然有文章篇幅限制,只得将它拆成了上下两篇。
《535其人其事》最终被收入“青春”和“我的大学”专题,虽然总阅读量只有几十,我依然视它为今年达成的最大成就,因为它曾经是我的一个写作梦。
写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持续的力量,不怕步子小,只要坚持着往前走,假以时日,必能达成出人意料的成就。
文章链接:535其人其事(上)、535其人其事(下)
5.抓住简书活动的契机, 或许惊喜就在眼前。
十一长假,随驴友们去了趟四川甘孜和阿坝,登四人同山逐云观日,踏海螺沟拜访冰川,穿长坪沟徒步森林,玩得非常尽兴。免不了在朋友圈晒起美景,这时简书练字月余的后遗症暴走,本想为图片配上某年月日到此一游的说明文字,写起来却收不住手,一口气写下千字文,头回体会到了文思如尿崩的畅快感。
长假归来,把微信朋友圈千字文加工润色一番,改成2000字的《四人同游记》,是的,现在写文章懒的在标题上下功夫,就是用这么俗的文章名。投稿时看到简书正在举办“带着简书去旅行”的征文活动,毫不犹豫的投了稿。
没想到参加活动的效果出奇的好,文章连续被加入“旅行在路上”、“摄影”、“今日看点”、“四川省”等专题,还被编辑推荐到了首页!上首页的小目标就这么不经意的实现了!然而实践证明,即使上了首页,文章不出彩,该沉还是沉,此文阅读量不过二百,但已是我的最热文章。惭愧!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四人同游记》是我耗神最少、用时最短的一篇文章,却上了首页,热度最高。所以没有必要一味的追求首页,在专题中认真习练功课,成就则水到渠成。
文章链接:带着简书去旅行|四人同流记
经历简书五十天,才知道在简书写字是个坑。入了此坑,意味着要改变生活习惯,每天留出写字作文的时间,投入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天没写,心中不安,不写时为了文章主题绞尽脑汁,汲取营养。但我发现有所成长,所谓成长,不在于写下多少文字,收到多少赞誉,而是沉迷于写作时心中的那份笃定与专注,这个书写的坑,我要继续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