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今天当我正在看《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时,同事过来问作文课怎么上?并表达了他的困惑,为什么学生们不会写作?3单元讲了如何指路,但孩子们在具体的场景中还是不会应用,不会描述,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厚……
我说可能是我们平时所教的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不紧密吧!
我们所运用的教材在编排上紧扣课标,功能意念项目和话题的整合应用,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教材单元设计中的词汇,目标语言,知识点以及语法,而忽略了话题本身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就拿3单元”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来说,重点是礼貌问路和指路,语法是宾语从句,在课本中提到的指路句型很有限,比如, Go along center street./ Go past the bank./ Turn right/left.等等。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指路时则会运用到向东南西北走,走多远,过几个街区,路上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等。交通方式可以是步行,可以乘公交车,也可以打车,甚至如果顺路的话可以亲自带他过去。如果路途较远,可能还涉及到走到某处,再询问另一个人的情况。现在导航系统如此发达,也可以建议使用等等。我们在做展示的时候,通常会运用课本上单一的图画,或者在黑板上画几条笔直的马路,再画上几个街区,然后画上一些方框表示建筑物。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是这种情况。所以我们经常出现的情形是:我们根据所要教的知识来创设情境,而不是联系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而一旦我们的教学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我们不能仅仅把大脑当成工具,而学习也不是单一信息或知识点的连接,而是要通过思考内化为我们的智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摒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要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使用。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学生在联系生活回答问题时,发现语言匮乏无法表达,很多老师就会说:“你用你学过的知识表达即可,哪怕和现实不符,只要写对能得分就行。”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表达欲望。老师需要保护孩子们天性中就有的好奇心,进而表扬他们提出问题,启发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更不是打击学生独立思考,限制他们追求真理,海阔天空的思想自由。我们切不可因为分数而阻断学生的“求知”之路。举个例子,在讲人的外貌中的发型时,课本中只有long hair, short hair, straight hair, curly hair, blond hair等几种简单的表达方式,而在现实生活中有马尾辫,丸子头,波波头,盘头发髻等。当我们看到学生不管实际情况站起来只会用课本几种表达的方式表达时,就可以说明我们的教学偏离了实际生活。再比如4单元讲故乡变化时,老师会习惯性的引导:过去人们骑自行车或步行,而现在开车,但却忽略了这是在老师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学生们很可能过去就是坐车,现在还是坐车,或者过去坐车,但现在因为中考考体育需要锻炼或者微信运动步数激励,由坐车改为跑步或走路了,这些都要联系实际,所以在写作的训练上给出范文背范文,一定不是一件值得建议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充分的预设,并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实在不会不妨降低身段和学生一起查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呢?
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回归人,回归生活,让师生都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