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简书之前,还是先聊聊我与写作这件事吧,如果这也能称得上写作的话。
对文字的喜爱一直懵懵懂懂,有感觉但又好像蒙尘一样,不坚定,偶尔写了又总是容易被这样那样的事羁绊。想着总有一天我会去写,可这一天是哪一天呢?
前段时间,看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书里对写作的态度十分打动我。他说,写作就是把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写作是自己的事情,特别是记录日记,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对于记性不太好的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从那天起我开始能够坚持记日记,不是流水账,不是敷衍任务,而且发自内心的记录。对文字的喜爱和坚持断续续,在此之前已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读进去书,更对文字的感觉越来越弱,内心始终挣扎痛苦,兜兜转转。所以我说,如果我能够从此真的坚持写作,坚持对文字的热爱,那么我第一个感谢的就是周国平。
以前我会羡慕文字工作者,记者,宣传员,自由职业等专门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但此刻看了许多所谓刷屏转载的文章,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后,我突然感受到当今时代文字的廉价,我突然不再羡慕了。
文字,我现在所说的热爱是纯粹的热爱,所以容不得半点虚伪,更容不得一个我不想写的字和一句我不想说的话,我想在我唯一热爱的这片“热土”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真正的快乐。而如果真的为此工作,大概率免不了为五斗米折腰或者碎银几两的妥协。所以,我现在反倒尤其感恩我有一份足矣支撑起生活的稳定工作。
写作于我,首先是热爱,第二需要自由不被束缚,自由丰富敏感的灵魂是灵感来源。第三,就是富有真情实感,这是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对我作文的评价。有一次写的童年,被评为一百分,当时没有辅导班,更没有写作技巧培训,全凭真情实感的内心流诸笔端。记得当时全年级有十个班,我的满分作文甚至被拿到各个班级在课堂上朗读。满分作文在当时或者现在应该实属罕见,任何事情总也能挑出点儿毛病吧,但我的语文老师给我打了满分,那次我的语文成绩也是100分,题也全对,那时候应当是我截止目前关于文字的最高光时刻吧。这位老师是也好有趣的老师,她的每堂课都设计的生动有趣,教学水平也是出名的好,当时同学们都觉得一天不上语文课一天就不开心,所以不必质疑她的判断。如果我的文字将来能让更多人喜欢,那么我最感恩的一定是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周老师。
自己写和公开分享发表又是两码事,自己写的日记天马行空,不受拘束,而如果发表到平台那就不免有诸多顾虑。实际上在此之前,我确实经历好长一段时间的顾虑纠结。最大的纠结是,现在信息已然爆炸,我的文字究竟有多少份量值得别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真情实感的写作应当也是我对这一点的负责吧。如果日记是只对自己负责就可以了,那么分享发表的文章就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阅读它的人负责,这是我的态度。顾虑的第二点当然是,该写什么,又该不写什么。村上春树在他关于跑步的一本书里,谈到了关于一个作家开和合的生活,我不想就自己谈的太多,但如果什么都不说,又没有任何意义了,究竟就自己谈多少,表达到何种程度,是一个写作者必须思考的平衡。也是我一直在探寻的顾虑,个中平衡只能自己把握,当我决定发表一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至少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平衡。写作者,某种意义上他应该都是在写自己吧。如果连自己都不写,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自己写字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容易啰嗦的太多,一旦写就停不下来似的,自己痛快了,就开始担心看的人烦不烦呢。
说到我与简书的故事,没什么特别,从寻找平台到决定驻扎在这里也经历了一番曲折。至少现在我觉得这个平台最适合我,适合我现在的写作状态,随时想到随时记录,放在私密文章里。私密文章有个我十分喜欢的功能,就是系统随写随保存,不需要我费心去点击保存,也不需要担心系统崩溃或者停电之类的突发状况忘记保存。简书太懂写字人了,因为有些灵感是稍纵即逝,靠回忆重写总差点儿意思,操作极简。
看了一些简书平台其他书友发布的文章,能感受到无论是写过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写者,还是像我一样刚刚开始写的人对文字真诚的热爱。无论我们写的好还是不好,都能读出发自内心的真实,这份赤诚,这种氛围难能可贵,我很喜欢。
看到写了很多字的作者说他们在这里寻找到了自己的路,也认识了很多书友,文友,这也是我所期待的。所以,如果我的人生将来真的能在文字里打开另一个世界,认识更多可爱的灵魂,体验更加丰富的生命,那么我最应感谢的应该是,在今天,我与简书相遇。